当12位院士、14位知名专家的脚步踏上中原大地时,中国科协2025年高层次人才国情考察活动在河南写下了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从郑州的座谈对接,到开封的车间考察,再到新乡的实验室调研,这场为期七日的智力之旅,既让高端人才触摸到河南发展的脉搏,更为中原大地注入了创新动能。
考察活动的精准靶向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也是河南省科协以才为桥、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精准对接。在省医学科学院,院士们聚焦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衔接难题;在亚普汽车,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瓶颈展开热议;对华兰生物的调研,则直击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路径。这种现场互动模式,打破了科研与市场的壁垒,让创新建议更具实践价值。
河南的创新家底,为人才赋能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河南重组和新建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建设27家省实验室和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61家省级研发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技术攻关到粮食安全的种源创新,从先进制造的智能升级到生物医药的前沿探索,河南的战略需求与院士专家的专业领域高度契合。
这场考察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地方发展需求”的高效对话机制。在4场专题座谈的务实交流中,院士们都明确表态将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我省深化合作。开封市借机梳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瓶颈,直接向对口领域院士“取经”;新乡市则围绕平原实验室建设,与院士专家探讨人才引育与平台优化方案。这种“智地联动”人才工作模式成效显著:一方面,通过国情考察打破学术壁垒,让科学家深入一线感知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地方得以借力顶级智库,提升了决策科学性与产业前瞻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考察并未局限于实验室与企业,而是专程安排院士专家走进河南博物院、商都遗址等历史文化场馆。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文明,从汉唐气象到宋韵风华,厚重的中原文化让科学家们沉浸于中华文明的源流之中。
这一设计颇具深意:科技创新绝非无源之水,文化自信是其精神内核。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韧性。河南以文化底蕴激活创新动能的探索,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维度——科技强国建设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情考察则是资源精准配置的有效桥梁。这场高规格、深层次的考察,将战略视野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让科技与产业实现精准对接,折射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与区域发展的新逻辑。当黄河岸边的生态诉求、车间里的技术渴望与实验室的科研突破同频共振时,中原大地必将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书写更精彩的答卷。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于柯平:在笔墨光影中汲取精神力量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