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4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日前相继鸣金,河南省代表队捷报频传、佳绩频现,再度刷新历史。这一亮眼表现,不仅体现了河南基础教育的厚积薄发,也是全省上下协同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生动缩影。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部署科技育人任务的时代背景下,河南探索为全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培育之路,重在久久为功的系统培育;成功之要,贵在与时俱进的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在早期。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思维萌发、科学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培育将为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河南实践恰好把握了这一规律,参赛学校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兴趣的早期激发,组建高质量教练队伍,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将初赛组织下沉至会员学校,不仅扩大了参与面,也在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这种“浸润式”的培养模式,与《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中“推进科技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高度契合,使得科技创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早扎根、早发芽。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机制保障。河南省科协在竞赛组织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推出的“初赛会员学校负责制”,不仅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也避免了“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让更多具备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崭露头角。这种创新机制的实施,得到了全国竞赛委员会的认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河南省化学会大力建设化学竞赛基地,通过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为优秀选手的涌现提供了有力支撑。“资金+机制”打破了传统科技教育的局限,而竞赛基地的建设机制、教练队伍的培育机制等建立,也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持续涌现提供了制度支撑。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强调要“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河南的探索正是这一格局的生动实践。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校夯实教育基础,家庭营造探究氛围,社会提供实践平台,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过往的实践证明,只有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才能形成培养合力。省内重点中学创造了可借鉴的培养模式,如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持续优化学科竞赛培训机制,推动培训工作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学生自高一入校起,便通过兴趣激发和方向引导,分流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方向,并由专业竞赛辅导团队实施多轮专项培训。
科技创新,人才为要;人才培育,久久为功。河南省以资金支持为基础、机制创新为动力、协同育人为支撑、视野拓展为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之路。面向未来,期待河南继续深化培育模式创新,持续擦亮后备人才培育品牌,让更多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丰硕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