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释之街道有个“状元社区”
在方城县释之街道西边的三里河岸边,有这么一个社区,829户,3646人,自1949年建国以来,就考取了269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985、211名校。仅今年就被录取一本以上本科生8名,“一区八星”,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方城县释之街道韦庄社区。
厚植尊师重教沃土。韦庄社区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得益于有尊师重教的沃土,社会贤达的支持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清朝光绪年间韦庄社区尹庄进士王㵑,自幼随父攻读,19岁应试南阳府试,名列榜首,光绪甲午科(1894年)举人,清末戊戌(1898年)进士,两次约公众公车上书,弹劾李鸿章误国罪,后无心仕途,誓以教育终其身,在河南唐河、淅川、方城书院任山长并从事慈善事业,著书育人,终身不渝。其子王炎升博学多识,先后出任方城抗敌自卫团副团长及邓县、泌阳、灵宝等县国民兵团副团长,任河南省陈留县县长时,因当地财政亏空,他不惜把家中祖上留下的8亩地变卖,所得款用于发放职员薪资。东汉时期的尹敏,年轻时即为有知识学问之士,后成为当时有名的古文经学家。清朝乾隆年间裕州贤达张鸿图,一生廉明,曾捎资助学,修方城书院。近年来,从韦庄走出去众多的各类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励着子孙后代教育事业兴盛不衰。
再穷不能穷教育。走进韦庄社区,最漂亮的房舍就是学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历届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政治体制变动,学校办到家门口,村里把正在使用的耕地规划建校,全力支持办学,为村里培养了大批识字人,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969年,全民办学,中学下放到村里,大队房子紧张,学生们没地方上课,村里二话没说,动员生产队腾出仓库当教室,没课桌,各家各户兑木料,木工师傅自愿出工做桌椅板凳,让孩子们坐上桌凳,安心读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城乡结合部的韦庄村民,一边种地,一边做生意,发展经济,但尊师重教,重视教育的程度,超过了改善家庭居住环境和吃穿,村里路没修,电没通,优先安排学校各类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村民经商赚钱后,首先投入孩子教育,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出路,而不是购房买车。如今,社区最好的房舍是学校,最重视的是教育。
捐资助学年年搞。“韦庄历届班子带领村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尊师重教;二是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做‘生意’,‘富’脑袋、‘富’口袋。”8月12日,支部书记杨增涛在社区一年一次“圆梦大学”捐资助学仪式上动情地说。这些年,韦庄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别墅,道路宽敞明亮,村前房后绿化美化硬化。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也更加重视教育事业,每年组织社区创业成功人士,投资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金榜题名,成功上岸的大学生,实施捐资助学圆梦行动,每年捐资都在万元以上。通过捐资助学,使新入学的大学生不忘桑梓,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作者:郭玉生 张庚新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百闻不如“三见” 新时代河南之开封篇
下一篇:郑州市中原区电缆社区开展“爱心蔬菜”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