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丝绸、茶叶、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如今,马面裙走红海外、彝绣服饰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南阳烙画亮相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
中国非遗产品正悄然跨越国界,开拓出海渠道、争取更多国际应用场景。
近日,“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在开封举办,汇聚全国200余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参加,为非遗出海注入了新的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河南非遗如何以创新之姿,开启从“出圈”到“出海”的新征程?
河南非遗“出海”家底厚实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河南3家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并列),印证了其非遗产业化的扎实基础。
在长期实践中,一批非遗项目已率先敲开国际市场大门,形成独特的出海样本。
“年轻人正在成为非遗‘出海’的主力军。”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广新如是说。在新乡,非遗面塑传承人刘玉伟通过直播展示和研学传播,让面塑艺术跨越国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传承人运用新媒体平台,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河南非遗故事。
这些新生代传承人不仅技艺精湛,更懂国际传播、善用数字技术,他们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为非遗“出海”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融入当代生活才有生命力
“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场外,精心打造的“风雅宋韵”生活市集上,以“展、演、售、体验”四维融合的模式,将千年前的宋式生活美学从画卷中请到眼前,成为观众可游、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空间。
以色彩秀丽、针法细密著称的开封汴绣,已经突破了以往人们心中 “大件绣品、高端收藏” 的印象,在文创领域实现 “小而美” 的创新突破。
“非遗必须融入当代生活才有生命力。”郭广新认为,产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为非遗找到更多当代应用场景:喝茶是一种场景,办公室陈设是一种场景,年轻人喜欢的挂件、玩具也是场景。“我们需要让非遗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
他表示,非遗“出海”概念在实践中具有复杂性,统计时更多被归入“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品”或一般商品。未来应将过去零散、未被归类的文化贸易项目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起来,为这些项目提供集中推广、渠道对接等专业服务。
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如今跨境电商的订单不断,河南非遗“出海”始终带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
面对新机遇,唯有以产业化筑牢根基,以创新场景对接市场,以年轻力量注入活力,才能让河南非遗真正出海扬帆。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