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推广应用势头猛 粮食安全又添新保障

阅读量: 0

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推广应用势头猛 粮食安全又添新保障

0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如何保障城乡居民“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安全与丰盛,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五一”期间,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部分地市种子站负责人,详细调查了解我省小麦生产形势。据介绍,目前全省小麦正值灌浆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总体来看,全省小麦总体长势较好,呈现丰收景象,我省选育的一大批小麦品种展现出了对生产的有力支撑作用。其中,由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培育的“郑麦1860”在全省各地表现良好,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风吹麦浪美如画

“五一”前夕,记者随同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团队成员走进原阳县祝楼乡新阳村“郑麦1860”种植基地,只见绿油油的小麦随风摇曳,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看到这绿意盎然的小麦,心里就特别舒服。尤其在去年遭遇洪涝灾害造成晚播的情况下,小麦长势还能这么好,充分展现了科技育种的奇妙。”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团队专家胡琳兴致勃勃地说。

据悉,“郑麦1860”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领衔育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实现了高产、节肥、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结合,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优质面条品种、中国农业农村2021年十大产品,如今已成为黄淮南部麦区的主导品种。

“郑麦1860”通过审定当年在全省示范推广,由于表现抢眼,2020年种植面积增长到200万亩,2021年更是猛增到500万亩,是近年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增长较快的又一个新品种。

各地连年创高产

“郑麦1860”推广面积之所以迅猛增长,是因为在种植过程中表现出色。其中,最显著特征是“一突出三高效”。“一突出”指高产性突出,亩产水平可达800公斤以上。在去年夏收3次机收实打测产中,“郑麦1860”亩产均超800公斤,其中,民权县王庄寨镇亩产827.2公斤、民权县花园乡亩产813.6公斤、商丘市睢阳区亩产830.5公斤。

“三高效”指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优质高效:适合中国大宗食品面条、饺子、馒头等加工需求。生产高效:氮磷利用效率分别为1.346和1.197,达到农业农村部绿色小麦标准,在同等条件下减肥20%,产量与正常施肥持平,综合抗病性强。加工高效:平均千粒重50克以上,种子加工成品率较一般品种高5%,平均容重大于820克/升,出粉率较一般品种高5%。

商丘市种子站站长赵志宏告诉记者,“郑麦1860”已经成为商丘市主推品种之一。在近年的示范过程中,“郑麦1860”经历了2018年的倒春寒,低温冻害检验过关;经历了2021年5月的大风雨,该品种未出现倒伏现象,经受住了考验,加上其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综合表现优异,推广面积迅速提升。据介绍,“郑麦1860”适应性广、分蘖能力强,尽管去年秋播延迟,但目前大田成穗率好于往年,亩穗数在40万以上,穗粒数为36~37粒,长势喜人,深受农户喜爱。

据南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赵群友介绍,“郑麦1860”在南阳示范推广以来,表现突出,以株型紧凑适中、抗倒抗冻抗病、高产稳产优质的特点,深受百姓喜爱。2021年方城县中封村高产示范方实打验收,亩产高达788.7公斤,创南阳市小麦单产最高记录。该品种今年在南阳建立了多个高产示范攻关田,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被多家面粉企业作为原料采购进行订单生产。

另外,“郑麦1860”在周口、驻马店等地种植面积也比较大,连续几年稳产高产,是当地的主推品种之一。江苏、安徽推广种植的“郑麦1860”同样表现优异。省内外经销商纷纷利用线上平台,分享该品种田间长势的视频和图片,已成为麦区广大种植户关注的焦点。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黄淮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我国小麦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发展时期,我们的育种目标进一步拓展,在既高产又优质的基础上,还提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发展的目标。”许为钢院士介绍,通过品种特性的改良,来实现“一控”(控制农业用水量)、“双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保证产业的永续发展,“郑麦1860”就是在这一创新思维指导下选育成功的。2019年,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民权县王庄寨镇冉楼村的“郑麦1860”百亩高产栽培示范方进行现场机收实打测产验收,在每亩地只施60公斤缓释肥、不追肥的生产条件下,平均亩产达到773.5公斤。

专家指出,“郑麦1860”的生产应用,有助于促进我国小麦品种类型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有利于节约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小麦生产绿色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

许为钢院士等为代表的我省小麦育种专家,正在着眼国家战略需要,以前瞻性、突破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郭俊娟)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