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冠疫情肆虐的3年,新冠后遗症已经成为人类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尽管学界还没有新冠后遗症的统一疾病定义,但大多数机构认为,新冠后遗症是始发症状出现4周或30天之后,在康复者身上出现的持续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后遗症”添加到国际疾病分类代码中,以描述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健康问题。
经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几乎影响人体所有组织或器官,其后遗症至少有55种(最常见的5种包括疲劳、头痛、注意力障碍、脱发和呼吸困难),一般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与精神系统。
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后遗症,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机制对于减轻新冠康复者的疾病困扰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学家基于已有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对新冠后遗症给出了初步解释:新冠病毒可以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进入人体多种细胞。ACE2是一种跨细胞膜羧肽酶,遍布人体组织和器官,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受体,介导该病毒侵入和感染细胞。ACE2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的亲和力,直接结合病毒的刺突蛋白,在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新冠病毒主要影响可以表达ACE2的组织(例如肺、心血管、消化道、胆道等)。
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后遗症:
一、细胞损伤。新冠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直接引起细胞的损伤和凋亡,进而影响相关组织的功能,诱发后遗症。
二、自身免疫。在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新冠患者体内检测到抗神经元自身反应性抗体,说明新冠病毒可能诱导自身免疫攻击人体自身器官,从而导致后遗症。而且,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能够与哺乳动物宿主蛋白发生交叉反应,因此,人体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可能伤及自身组织。
三、免疫耗竭。重症新冠患者体内,由于抗原持续长时间刺激,抗病毒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绝对计数明显减少、功能耗竭。此外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免疫抑制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细胞耗竭和免疫抑制有可能促发新冠后遗症。
四、慢性炎症。新冠病毒的部分核酸序列可能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且这些病毒片段能够正常转录。研究人员猜测,病毒片段持续存在引发的慢性炎症造成了新冠后遗症。
五、线粒体功能障碍。临床数据显示,新冠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现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代谢改变等特征,也有研究发现,不同亚群T淋巴细胞出现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死亡风险增加。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免疫稳态失衡以及受感染细胞代谢改变,由此导致新冠后遗症。
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失衡。RAS参与维持多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新冠病毒感染期间RAS失衡可能导致的肺、心脏、肾脏和小肠等器官损伤,成为新冠后遗症的诱因。
总之,导致新冠后遗症的原因很多,它们可能不同程度地交错重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新冠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而真正的发病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我们目前可以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新冠后遗症对人类的影响。
理论上讲,下调ACE2的表达可以阻断病毒的侵入,预防新冠以及其他冠状病毒的感染。下调ACE2的表达不会受到病毒突变的影响,因而可能对多种新冠变体均有效果。来自英国的研究证明了非处方药固甾酮(z-guggulsterone,ZGG)和非专利药熊去氧胆酸(UDCA)通过下调ACE2降低了新冠病毒易感性。对于已感染的患者,如果进展为重症的风险比较高,可以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或单克隆中和抗体治疗,加快清除体内的病毒、降低进展到重症的风险,以此降低新冠后遗症的风险。在新冠患者的护理方面需要建立多学科合作的综合门诊,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影响。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