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彩科协 > 详情

钟柯平:壮大科普之翼托举强国梦想

2025年9月09日| 浏览:1302次| 字体:
分享到: 

金秋九月,新学期的铃声响起,首个全国科普月也如约而至。这一重要节点,由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确立,彰显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普日”,到覆盖整个九月的“全国科普月”,时间维度的延伸,蕴含着科普事业发展的何种深意?

回溯过往,科普事业步履坚实、硕果满枝。

曾几何时,“基础弱、底子薄”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写照。如今,科普法及其配套政策不断完善,科普活动日益丰富,科普设施广泛覆盖,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实现历史性跨越。“天宫课堂”多次上新,重点实验室敞开大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家喻户晓,到科普大篷车穿梭于偏远乡村,科普已然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潮流”,为全国科普月的落地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立足当下,科普事业顺应时代、意义深远。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新的赛道更趋激烈。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与释放,离不开全民科普的久久为功。唯有扎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才能让科技革命的红利充分涌流,让产业变革的动能持续迸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深层力量。

与此同时,公众对科学的需求早已超越“常识普及”。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人们渴望理解技术原理;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现实问题,人们需要科学思维指导决策;针对环境、科技伦理等领域的争议性话题,人们需要科学精神理性分析。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开展科普CityWalk路线设计、“探寻科学宝藏”等活动,正是对公众需求的精准回应,让科学知识深入寻常生活,让科学精神融入社会肌理。

展望未来,科普事业任重道远、笃行不怠。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科普事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当前,我国高质量科普供给仍显不足,科普资源分布还不均衡,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健全,高层次科普人才还有缺口。这些是需要解决的痛点,更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锚点。

如何让全国科普月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科学节日?关键在于跳出单向输出的思维定式,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科普大格局。

——突出时代性,紧扣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设定主题。既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高端科普,又聚焦群众生产生活痛点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群众性,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普向社区、乡村、校园延伸,让老年人“听得懂”、年轻人“乐分享”、孩子们“敢探索”,推动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守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用专业力量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在全社会营造“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科学家精神以更温暖的方式抵达人心。

设立全国科普月,是时之所需、民之所愿。它启示我们,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不是零散活动的简单拼盘,而是科普资源的系统整合,是科普价值的全面跃升,是科普事业从“阶段性推进”向“常态化滋养”的重要转折。

功在不舍,业贵有恒。当全国科普月从“首个”走向“常态”,当科普从政府主导变为全社会自觉,科学的种子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坚信,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新起点,科普之翼与创新之翼同频共振,守正创新的中华民族,必将让建设科技强国的愿景照进现实,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于柯平:全国科普月为何在9月

下一篇:于柯平:以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汇聚创新“源头活水”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