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详情

打造中原农谷2.0版!河南最新发文→

2025年6月13日| 浏览:751次| 字体:
分享到: 
        芒种过后,河南郑州黄河北岸,中原农谷试验田肥沃的土壤里,秋季作物开始孕育、生长。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 

未来三年 

中原农谷如何高质量发展?

      近日,河南印发《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擘画了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新蓝图。


      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中原农谷2.0版本      

       此前,河南已相继出台《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等文件。

      “此次出台《行动计划》,聚焦做强平台载体、推动校院谷融合、强化全种业科创平台体系等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原农谷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介绍。 

      目前,中原农谷已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汇聚16名院士、62支创新科研团队和420余名高层次种业人才。这片规划面积1476平方公里的“农业硅谷”,已经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核心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领域种业资源更加集聚,全要素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链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初步建成汇聚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农科“芯”城。     

       格局:推进生物育种 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新乡平原示范区,中原农谷核心区,科创气息日益浓厚。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先进技术,加速创制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优异新种质。

       “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已吸引汇聚了包括院士团队在内的顶尖科研力量,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初显成效。”杨海峰说,《行动计划》将“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发展壮大”列为首要重点任务,正是看中了其作为“种业航母”的引擎作用。文件明确要求提升其运行质效、完善平台功能、优化创新体系,目标直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构建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以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为主体,以种质资源库为基础的“全种业科创平台体系”,是《行动计划》的坚实骨架。河南以科技赋能农业,让每一粒种子都迸发出巨大的潜力。

      “让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杨海峰指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原农谷将继续深化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合作,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其核心基地;做优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等全国重点实验室;承载中国农科院的前沿交叉技术中心等重大平台;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核心:“校院谷”深度融合 实现人才互通互认      

      产学研“两张皮”,曾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中原农谷的解题之道,是开创性地推动“校院谷”深度融合。

      “河南农业大学神农种业学院和河南省农科院的试验田就在农谷核心区,河南农大的研究生们能第一时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企业也能直接对接最新的科研成果。”杨海峰说,这种物理空间的邻近和机制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科研到田间的距离。 

     《行动计划》将“推动‘校院谷’融合发展”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提出建立科研教学融合互促、重大平台引领、人才互认共用三大机制,破除体制机制藩篱。 

      在物理空间上,积极承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关键支撑平台,扩容校企校地合作,高标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和神农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为融合提供硬支撑。在成果转化上,依托中原农谷科技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打通“研发—转化—产业化”链条。 

      中原农谷目标清晰,到2027年,建成“校院谷”融合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培育高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让创新要素在“谷”内顺畅流动、高效耦合,形成共建共用共享的创新格局。 

       “引育一流人才”是中原农谷持久蓄力和科学发展的核心。杨海峰指出,随着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对复合型、智慧农业、高端领军及国际合作人才需求激增。中原农谷将通过“精准引才模式”引进国际顶尖团队,并建立自主培养机制、科教产联盟、“订单式”培养及赋权激励制度,打造聚才留才生态。     

       突破:打造智慧育种平台 推动种质信息互联共享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建起“超链接”?这背后是育种科技的突破与种业体系的革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智慧育种正成为全球新赛道。《行动计划》将“建设智慧育种平台”作为平台体系的关键一环,要求加快种质资源库数字化,推动信息互联共享。同时,支持建设国家农业(育种)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探索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实行种子可追溯管理,推动育种迈入智能化时代。  

 

       核心技术攻关是硬实力。《行动计划》部署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覆盖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畜禽等八大领域,聚焦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宜机收等目标性状,提出到 2027年,推出新品种 200个以上,其中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短板领域新品种 60个以上。 

       有了好品种,还要形成大产业。根据《行动计划》,中原农谷将开展种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行动,形成全流程可追溯市场管理体系及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条。到2027年品种转化率达80%以上,交易额突破5亿元;引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2家;培育年营收超百亿产业集群4个以上,全域种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聚焦建设国际一流农科“芯”城目标,杨海峰表示,未来中原农谷还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投融资服务,做强中原农谷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种业创新。同时,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深化与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强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发展,强化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打造宜居宜业智慧新城。   

来源:河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信阳高新区举办“人工智能与DeepSeek”主题讲座 赋能区域数字化升级

下一篇:河南首批5项“揭榜挂帅”项目立项!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