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根基:破解国际化关键瓶颈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常相伟直指药食同源产业国际化的核心挑战:“中药资源是我国的战略资源”。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资源端,亟须建立可持续利用机制,推动非主干部位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科学端,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解释药食同源功效的多样性与安全性”;在标准端,必须“建立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规范产品评价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
针对长期以来依赖西药标准评价中医药的困境,常相伟强调突破性转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与有效性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将突破单一线性思维,契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本质。
技术赋能:传统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在媒体访谈中,三位青年科学家从资源可持续、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勾勒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坚实脉络。常相伟构建的“中国标准”,梁阿新锻造的“科技利器”,潘瑶深耕的“道地价值”,交汇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创新底气。他们用严谨的科研态度与朴实的创新实践证明:中医药的未来,既在千年智慧里,更在当代科技的广阔天地中。
大会现场,这些青年科学家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国际同行的关注。从精准检测到标准建立,从资源利用到产品转化,他们用创新思维为中医药注入新动能。正如一位参会的新西兰学者所说:“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中医药的未来,既扎根传统,更面向世界。”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