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山河相聚 再见有期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落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跨越山河相聚河南,为了心中那份技能照亮前程的梦想;胸挂奖牌自信走来,共同见证这份属于优秀技能人才的荣光。
9月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闭幕式围绕“逐梦同行 技行人生”“强国同行 技创未来”“世界同行 技无国界”等3个篇章进行了现场表演。
来自全国各行业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世赛冠军、大赛合作伙伴代表等作为嘉宾,为本届大赛获得金、银、铜牌的348名选手颁奖。现场还公布了参赛团最佳选手奖、西部技能之星和大赛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本届大赛,来自河南的选手参加了全部106个项目的比赛。选手们各显神通,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项目赛场,他们精准编程,让机械臂灵活地完成各项复杂任务;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区域,他们沉着应对各种技术挑战;在烘焙项目赛场,香气四溢,他们将美食制作升华为艺术创作。
大赛见证突破,拼搏成就梦想。每一位奋斗者,终将成就自我。
闭幕式节目展演。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闭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颁奖环节。每当主持人宣读获奖者名单时,全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获奖者胸前闪耀的不只是奖牌,更是无数个日夜刻苦训练的结晶。
“卢毅最打动人的,不是他的天赋,而是他那份永不服输的韧劲。从努力坚持的夜训,到省赛现场的突破,再到国赛舞台上的逆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这是教练对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选手卢毅的评价。
乘技能大赛之东风,技能成才的风尚在中原大地吹拂。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举行,意义深远。几乎所有的职业、所有的技能,都能在这个赛事上一展风采!大赛让我们看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必将影响一大批人。”一位网友观赛后有感而发。
极致成就自己,也在照亮未来。
历史与未来、时代与命运、民族复兴与青年担当,在大赛的比拼中、在汗水与激情间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光荣与梦想,汇聚起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技能培训持证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提升数百万人的就业成功率,关联经济转型升级,关系千万家庭的幸福。
“高质量办好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培养造就更多技能人才、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抓手。”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大赛组委会委员、大赛执委会执行副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孔军如是说。
山一程,水一程,感恩遇见。技能点亮人生,匠心铸就梦想。愿所有的选手在今后的日子里心怀热爱、勇敢追梦,奔向更好的自己。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现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青 摄
冠军心声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冠军张晶晶
毫秒之间拼出硬实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在学校,她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赛场,她是全力以赴的选手;回到家,她是两个孩子心中的“冠军妈妈”。而如今,她又多了一个闪亮的身份——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金牌得主。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郑州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张晶晶的目光坚毅且温柔。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赛道上,本届大赛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如同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一场“顶尖外科手术”。选手要在高压环境下完成机械装调、故障诊断、系统编程等复杂任务,每一项操作都是对选手技术精度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比赛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马拉松。”张晶晶表示,虽然整体比赛时间只有8到9个小时,但节奏极其紧张,“尤其在运维与维护环节,我们必须完成机器人、PLC、触摸屏、视觉编程等一系列任务,全部联调成功才算通关。”
为了在毫秒之间把握系统响应的精准节奏,她将比赛分解为多个模块,为每个环节设置时间节点,并预留10%的缓冲时间应对突发状况——这种策略让她的比赛节奏始终清晰可控。
而为了熟悉这种操作流程,备赛期间,张晶晶的生活就像上了发条。赛前两个月,她每天训练超15个小时,笔记写满了3本,只为在关键时刻稳如泰山。
“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力争做到最好。”张晶晶说,“比赛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一次操作都必须一次到位。”也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支撑她挺过无数个与图纸、代码、传感器为伴的深夜。
谈及获奖的感受时,张晶晶动情地说:“这枚金牌不属于我一个人。”备赛期间,她和兼任自己主教练的丈夫将两个孩子托付给父母,把“家”搬到了集训中心。“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领奖台上。”
“得知夺冠的那一刻,我就给孩子打了电话,听到电话那头欢呼雀跃的声音,感觉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张晶晶说,接下来,她希望把大赛经验融入教学,带领更多学生走进智能制造的世界。
餐厅服务比赛项目作品元素展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养老护理项目冠军李孟芳
专业匠心守护夕阳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实习生 林志楠
9月23日下午,当得知自己获得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赛项冠军时,27岁的李孟芳长舒一口气:“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这位来自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的教师,用4年时间完成了从银牌到金牌的跨越。
全国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赛项绝非简单的“照顾老人”,而是一项综合了生活照护、基础康复、心理支持、应急处理等多维度能力的综合性竞技项目。选手需要在全程模拟场景中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每个操作环节都要同时兼顾技术精度与人文关怀。
李孟芳举例说,有些老年人说话不清楚,需要构音训练帮助他们。造成发音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舌唇等发音器官的退化、力量不足,也可能是发音动作的协调性下降。这就需要照护者迅速判断具体成因,并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在这个领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贴近老人的真实需求。”李孟芳表示,每一次俯身搀扶、每一句轻声细语,都可能成为他们情绪转变的契机。“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要靠悟、靠练、靠积累,但大赛却能对我们的日常积累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淬炼。”
2021年,李孟芳赴乌鲁木齐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这是她首次参加国家级赛事,并获得银牌。虽然未能“登顶”,却让她看清了自身与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
此后的4年,她深入社区养老服务一线,经常去医院康复科参观、学习、实践,不断打磨技艺、锤炼本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积累了不少养老照护的经验,就算没有标准答案,心里也有了底。”李孟芳说。2022年,李孟芳被授予“开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这些“厚重的积淀”,也为她在本届大赛夺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孟芳看来,夺冠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开始。她表示,当前国内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整体技能水平也有待提升,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护理事业,让社会看到这份职业的价值与尊严。
糖艺/西点制作比赛项目作品展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餐厅服务项目冠军胡逍遥
刻苦之下练就从容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岱昕
耀眼的光芒洒在脸庞上,自信的笑容洋溢着青春活力,一路小跑登上最高领奖台。“很轻松,也很兴奋。”回想起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上的那一刻,胡逍遥仍难掩激动。
本届大赛的餐厅服务项目高手云集。17岁的胡逍遥来自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饭店(酒店)服务专业,凭借精湛技艺与稳定发挥斩获该项目金牌。
胡逍遥与餐厅服务项目的结缘,始于教练孙老师的发掘——她身上的朴实与坚韧,让她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加入校训队成为备赛选手。
郑州财经技师学院的学子曾蝉联两届该项目的冠军。“母校及前辈们的荣誉,是我每天早起训练的动力。”胡逍遥说。
“最难的还是英语口语,我常在空闲时自言自语。”胡逍遥说,为练好餐前摆台,她用尺子反复测量刀叉与餐盘的间距,直至无需测量也能分毫不差;练手冲咖啡时,她记录上百组水温和水流数据,手臂酸痛到抬不起来但仍不放弃;记熟数十种鸡尾酒配方后,她又对着镜子练习英文沟通与微笑服务,克服紧张感。曾经历中考失利的她,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把“再练一次”当作口头禅,在日复一日的锤炼和打磨中找回自信。
经历刻苦备战,胡逍遥对参赛信心满满。然而,比赛项目难度远超日常训练水平:她需在酒吧服务、下午茶服务、零点服务、休闲服务四大模块中全程用英文交流;既要精准把控经典鸡尾酒基酒配比、手冲咖啡水温和萃取度,又要完成3桌12人位餐台清洁布置以及三道菜品美式服务;突发状况则综合考验着选手的专业技能与临场应变能力。
面对“顾客”的突发需求,胡逍遥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她的耐心与坚持,最终摘得金牌。
夺冠后的胡逍遥还有更大的梦想:“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明年在上海举办,希望到那时拿到分量更重的奖牌!”
9月23日,河南代表团部分金牌选手合影留念,分享喜悦。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光电信息技术项目冠军朱文奇
做一束光照亮后来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阳
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上,河南技师学院教师朱文奇拿下了光电信息技术(国赛精选)项目的金牌。
光电信息技术,这个听起来颇具距离感的专业名词,被朱文奇用几个场景拉到眼前:“它可以是酒店里智能家居的灯光控制,也可以是演唱会上炫目的灯光效果和巨幅LED显示屏的安装维护。”
赛场上,他要做的,就是将一块块“原子化”的LED显示屏精准地拼装起来。
“拼装精度越高,最后呈现的画面毛刺越少,得分就越高。”朱文奇说。
这背后,是毫厘之间的较量。
朱文奇告诉记者,备赛期间,他每天在实训室待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双手磨出厚茧,汗水浸透工装,最终他将每一个技术步骤细化到肌肉记忆。
即便如此,赛场上的意外依然无法完全避免。
“比赛时场馆是开放的,有人来回走动,裁判和记者也在旁边。”朱文奇回忆,这种被关注的紧张感,在设备突然出现练习中没碰到过的问题时,“大脑会猛地‘宕机’一下,突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他说,那一刻情绪波动很大,但必须立刻调整过来,快速查找原因。
最终,他做到了最精细。
这块金牌,对26岁的朱文奇而言,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他更看重比赛中接触到的“更先进的理念”以及“比赛对手的绝活”,比如如何处理不规则屏幕的安装、如何实现更复杂的控场效果。
“学到这些,回到教学中,能更好地反馈给学生。”他说。
比赛结束后,他的身份将从选手转向教练。
“冠军只是起点,让更多孩子用技能改写人生才是终点。”朱文奇说,在大赛前的备赛阶段,他就在训练日志上写道:“做一束光,既要点亮自己,更要照亮后来者。”
来自全国各行业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世赛冠军、大赛合作伙伴代表等作为嘉宾为本届大赛获得金、银、铜牌的348名选手颁奖。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赛场之外
国赛选手村,亚克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赵同增
深夜时分,当忙了一天、饥肠辘辘的人面前出现一碗香喷喷的羊肉烩面,这碗烩面的分量会有多重?
9月22日23时,记者来到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选手村,走进5号餐厅,看到新疆代表团的选手孜巴·买买提和美合·艾萨正在用餐。
孜巴·买买提是新疆第一位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美容赛项的选手。她告诉记者,当天下午,美容赛项裁判组对30位选手的表现逐一总结、点评,等点评会结束从主会场返回选手村,时间已来到22时,她又累又饿只想赶紧吃点好吃的。
选手村5号餐厅是民族餐厅,也是24小时餐厅。餐厅服务经理周杰介绍,每日21时餐厅正餐营业时段结束后,“深夜餐厅”正式上线,参赛人员可以单点馄饨、水饺、烩面、鸡蛋面等主食,自助取用小菜、水果、饮料。“全国技能大赛首次设立选手村,我们作为餐饮保障人员,有责任让选手、裁判和工作人员任何时候走进餐厅,都能吃到可口的热饭热菜。”周杰说。
孜巴·买买提拉上同样晚归的美发赛项选手美合·艾萨,两位18岁的技能高手都点了一份羊肉烩面。喝一口鲜汤,吃一口嚼劲十足的烩面,两人幸福地笑弯了眉眼:“河南烩面好吃!这几天我们天天吃。”
据周杰介绍,为保证24小时餐厅的饭菜品质,选手村餐厅制定了详细的备餐计划和流程,抽调曾服务保障过北京冬奥会的精兵强将组成夜班后厨团队,白天休息养精蓄锐,晚上火力全开满足参赛人员的餐饮需求。
距离午饭已过去10多个小时,孜巴·买买提和美合·艾萨是真的饿了,在吃完烩面后,又去自助区取了炸鸡块和饮料,继续大快朵颐。品着美食,她俩竖起大拇指点赞郑州航空港的后勤服务:“24小时餐厅,亚克西!国赛选手村,亚克西!”
抖音达人“伊人若菱”(左二)在展馆里与高大的拖拉机合影。陈曼 摄
网络大V看国赛
这场大赛真“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曼
“大国工匠,从这里起步;中国智造,由这里生发。它是竞技,是交流,是展示,更是职业技能、行业成果的大汇演。我来这里大开眼界,一个字:中!”9月22日下午,发车时间到了,满怀不舍的网络大V——评论员王攀激动地分享了他观摩大赛后的感受。
9月21日、22日,网络大V受邀走进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他们是活跃在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网络达人,总粉丝量近4000万。绝活绝技、百项技能比赛、各地科技成果展示……大赛场馆内各行各业的技能技艺展示让网络大V们赞不绝口,他们拿着手机、相机拍个不停。
参观后,他们纷纷在自己的账号分享所见所闻,吸引了不少网友留言互动。“科技力量真强大,为新时代劳动者们点赞”“厉害了!这样的大赛真能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智能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微博达人“应旺”是一位拥有437万粉丝的科技博主。“这里简直就是技能与科技碰撞的奇妙世界。”他说,这场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科技赋能的生动体现。
“我以前没想到国家技能大赛能在老家举办,今天来到现场后很震撼,还坐上了超大座驾东方红拖拉机。河南不只是粮食大省,还有很多高精尖的技术。欢迎大家来到河南、了解河南、爱上河南!”拥有百万粉丝的抖音达人“伊人若菱”说。
周喜玲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同样在抖音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展区的东方红LW4504无级变速轮式拖拉机让她心动不已,“轮胎比我还高,真想上去开一圈。”她说,这场大赛充满了活力与新鲜感,年轻选手们精湛的技艺和拼搏的精神风貌让人振奋。
网络达人们穿梭于赛场之间,或驻足观摩,或即兴创作。他们各展所长,镜头与文字齐飞,通过各自的社交平台将大赛的精彩瞬间与激动心情实时分享。这不仅仅是一次赛事报道,更是一次对“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生动诠释,以及对现代化河南的精彩推介。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第七届“河南自然资源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郑州成功举办
下一篇:郑东新区:盛世华诞 情暖中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