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陆地面积约占全球的 1/3 ,其中约 40% 属于缺水的旱区。在这片广袤的旱区中,约一半土地面临荒漠化威胁,同时,也集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
中国作为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广、受影响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经过 70 年接续奋斗,尤其是“三北”工程实施 45 年来,在荒漠化治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 53% 的退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提前 10 年实现了联合国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荒漠化治理的 “中国秘籍”
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关键因素:1 法律保障 我国于 2001 年颁布了全球第一部专门针对防沙治沙的法律,为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法律的实施,使得防沙治沙工作有法可依,为各项治理措施的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卢琦演讲PPT 2
2 科技引领 科技在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 20 世纪 50 年代腾格里沙漠的治理为例,在修建包兰铁路的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五位一体”的治沙技术——即利用草方格固沙、植物固沙、工程固沙、化学固沙与机械固沙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这项技术荣获 1988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获得特等奖的还有东风导弹、核潜艇等。1 黄河“几字弯”的绿色蜕变 位于黄河上游的“几字弯”区域曾是我国土地沙化的重灾区,从 1990 年到 2020 年,这一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2010 年间,“几字弯”先是从“黄土裸露”逐渐变为“浅绿”,2010 年以来则由“浅绿”加速转变为“深绿”,绿色屏障更是向西北推进了 100~200 公里。这一显著的生态变化,直观地反映了我国治沙工作的显著成效。
2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奇迹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科研人员,经过 45 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将乌兰布和沙漠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如今林网防护下的“米粮川”和“塞上粮仓”。
在很多人想象中,沙漠都是高大的沙丘,但科考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特殊地貌——沙砾碛。它是一种由沙、土和砾石混合组成的特殊地质结构,表面覆盖的砾石层可有效抑制风沙活动。研究推测,该地貌可能形成于冰川作用,与阿尔金山的地质演化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对卫星影像判读的准确性提出了新的思考,相关成果还被《自然》(Nature)杂志作为亮点报道。
在治沙实践中工厂化种植模式也逐渐兴起。通过建立现代化植物工厂和绿色工厂,实现了植物的高效培育和种植。在内蒙古恩格贝,温室植物工厂成功种出了香蕉等热带水果。
图片来源于卢琦演讲PPT
光伏治沙是近年来探索出的一种生态治理新模式。它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的复合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立体利用:
光伏板吸收太阳能发电,板下阴影区和板间则种植甘草、苜蓿等经济作物,光伏板间则可发展沙漠鸵鸟、肉羊等特色养殖。以典型的 “光伏治沙 141 模式” 为例,光伏板两侧设置 1 米防护带,板下预留 4 米隔离带用于种植养殖。该模式通过科学布局,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3 倍以上,真正实现了将“沙害” 化为“沙利”。
图片来源于卢琦演讲PPT
我国的荒漠化治理成果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治沙经验正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平台向全球传播,通过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分享我国的治沙经验和技术,我国积极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策划制作:演讲人丨卢琦 2024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