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详情

于柯平:以产业优势塑造优势产业

2025年8月11日| 浏览:756次| 字体:
分享到: 

      在“会市合作”暨洛阳市科技赋能牡丹产业特色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为洛阳牡丹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在中原大地的产业版图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全球80%的人造金刚石产自河南,尼龙66工业丝在工程塑料上占全国半壁江山,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75%……从超硬材料到尼龙新材料,从“感知万物”的传感器到千行百业的“工业牙齿”,河南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坐标系中,书写着“以产业优势塑造优势产业”的时代答卷。
      产业的孕育壮大,源于科技创新的积累,来自长期耕耘的沉淀。一场国际盛会背后,折射了河南超硬材料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艰辛征程。前不久,2025国际金刚石及相关材料应用大会在郑州召开。回望超硬材料产业由“国字头”升级为“国际头”,豁然发现:产业的竞争优势,绝不是偶然的“弯道超车”,其底蕴来自科技创新的厚积薄发、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和创新思维破解发展命题的战略选择。同样,尼龙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则诠释了“从原料到材料再到产品”的链式创新逻辑。郑州传感器产业的“小身材大作为”,印证了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已成为一种共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正在河南形成澎湃合力,这种“双向奔赴”体现在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上:平顶山探索“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累累硕果结出50多项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智能传感器产业在精心培育下,规模已近330亿元,形成“一谷六园”的发展格局……更让人惊喜的是,河南省科协瞄准地方产业需求,牵头“会市合作”把牡丹种植、纺织加工、食品制造这些地方“土特产”和前沿科技、高端学术连在了一起——牡丹籽通过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做成高端护肤品原料,漯河的食品生产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团队亲手打造,鹤壁的聚氨酯材料由中外多名院士牵头用上了绿色合成技术。
      优势产业的锻造,需要更宽广的视野与更坚实的根基。河南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7个中类、583个小类,构建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其“居中”的地理位置,通过“海陆空数”四条丝路,将河南制造融入全球血脉。此外,河南庞大的人口基数蕴藏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需要和应用场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且强大要素和市场保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优势产业的“优势”不是静态的“护城河”,而是动态的“进化力”。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革命加速的挑战,河南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从“中原煤仓”到“材料之都”,从“装备制造”到“制造强省”,河南产业的每一次蝶变,都是科技扎根产业沃土、需求浇灌创新种子的生动实践。当科技创新的种子深深扎根产业土壤,当产业升级的需求持续反哺科技突破,中原大地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创新争先、赋能添彩。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于柯平:“科创中国”让中原固废变“真金”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