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禹州市花南村李留记的“甜蜜事业”

2025年8月08日| 浏览:502次| 字体:
分享到: 
      8月7日上午,禹州市花石镇花南村十组一个院落里,一百多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周围成群的蜜蜂忙碌地飞舞。

       “这些都是山东那边的养殖户要的蜂王,他们都在抖音平台上付过款了!”养蜂人李留记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介绍道。他头戴防蜇帽,动作娴熟地打开蜂箱,取出一片片灌满蜂蜜的巢框,从密密麻麻的蜂群中找出蜂王,用手指将它们一个个捏出来,放进几个备好的小盒里,等待快递员上门取货。

      昔日的货运司机,如今变成了养蜂致富能手。李留记放下其它行当、在自家院子里摆起蜂箱、做起了“甜蜜事业”,且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蜂大王”。
      30多年前,家住禹州市西部山区的李留记与花石镇花南村十组女青年张焕普结为夫妻,两人在张家共同生活。作为上门女婿的李留记聪明能干、喜好钻研,除了种地之外,他还从事食品加工、养殖和货车运输等其它副业“赚取外快”。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不仅很快在张家站稳脚跟,而且倍受族人们欣赏。后来,在一次去山西省高平市拉货途中,李留记结识了当地的一位养蜂户,了解到其靠养蜂轻松走上了致富路。“若能在家养蜂赚钱,总比开货车东奔西跑强!”于是,李留记萌生了在家养蜂的想法。
      1989年,李留记在妻子张焕普的鼓励下购进15箱意蜂,成为了花石镇花南村第一个养蜂的探路人。白天,求知若渴的李留记蹲在蜂箱旁,仔细研究蜜蜂的生活习性、用心揣摩养蜂农户传授的“蜂经”。夜深人静时,他又在灯光下向书本要知识。

      “养蜂是个技术活儿,既要有理论,更得凭经验,最初因经验不足,蜜蜂不是生病就是跑丢,或者蜂蜜收成不好,那时真是发愁!”回忆创业初期的艰辛,李留记感慨万千。之后,他四处向老蜂农请教,认真学习加上不断摸索经验,最终熟练掌握了一整套的养蜂技术,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近年来,花石镇生态优良、林产资源丰富,蜜源植物种类多、分布广,这给养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李留记的“甜蜜事业”随之越做越大,蜂群由最初的15箱、30箱,发展到100余箱,每年可生产优质蜂蜜、蜂花粉、蜂胶等原始蜂产品上千斤。为了保证蜂蜜的纯正品质,他坚持自然酿造,绝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因此他的蜂蜜色泽透亮、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信赖。

      李留记养蜂致富后,吸引并带动了花石镇及周边乡镇30多户群众走上了养蜂的创业之路。2018年初,有几个外地的养蜂户找到李留记,说自己初学养蜂,对蜜蜂习性、寿命和培育蜂王等知识掌握不够,导致蜜蜂数量减少,急需蜂王生产蜜蜂。为了帮助这些养殖户度过难关,李留记不仅出售了自己的蜂王,还指导他们蜂王产卵相关知识。

      此后,蜂王需求量越来越大,李留记看到了商机,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培育蜂王上,并对蜂群出窖、紧脾、蜂巢布置法,分区管理的保温、遮阴、控飞、饲料供给和秋季蜜蜂停卵后的管理等进行了深入钻研和大胆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李留记培育的蜂王产量高,寿命长,销路广,每年从东北吉林引进优质蜂王进行重新培育,品种有松丹1号、喀尔巴阡、白山五号等,满足了各地蜂农的需求,年均销售蜂王1000余只,仅销售蜂王收入可达6万余元,且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李留记也被行业人士亲切地称之为“养蜂大王”。

      如今,李留记开通了抖音销售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养蜂技术指导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养蜂户和创业者参与其中。下一步,李留记准备在家乡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蜂王培育基地”,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源自青山绿水的纯正滋味,让这份“甜蜜事业”传的越来越广。

作者:张昆仑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驻马店首席科普专家赴确山县开展养殖技术指导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