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当青春的梦想与航天的火种相遇丨聚焦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

2025年8月08日| 浏览:625次| 字体:
分享到: 

      “3,2,1——发射!”随着一声坚定的指令发出,一枚橙白相间的火箭模型拖着袅袅白烟,直插云霄。箭体上“逐梦太空”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直至百米高空才绽放出蓝色伞花——这不是专业发射场的演练,而是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的生动一幕。

       8月5日至7日,这场汇聚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4664名青少年的“太空预演”,在见证过多型火箭飞天的海南省文昌市盛大开幕。
      当青春的创意与航天的基因在此碰撞,一场关于星空的集体畅想正悄然铺展。
      多元赛项激发创意火花

      本届大赛设置航天创意、航天科学探究与创新设计、太空探测竞技3个竞赛单元、14个赛项,自启动以来便在校园掀起“航天热”。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认为,这样的平台不仅是技能比拼场,更是航天精神在青少年身上的生动体现,“期待大赛能激发更多创新潜能,汇聚更多创业资源,为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航天创意赛现场,不同学段学生同台竞技,探空火箭、火星中转站、木星运输船等创意构想接连亮相,获得评委频频点赞。澳门学生林希澄、王辰菲设计的智慧粮食分拣器,着眼于深空探测中的资源优化。她们认为“探索永无止境,粮食运输效率是星际探索的基础保障”。为了完善这个设计,两人查阅了大量关于太空食品储存和运输的资料。通过参赛,她们不仅深化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更坚定了探索宇宙的信念。

      来自新疆的卢萧阳、徐士明、胡玙熙设计的云端控制的深空探测地标通信系统引人注目。这套由云端、卫星、地表三部分构成的系统,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他们在现场展示时,用手机连接“卫星”模型,成功将一段模拟的火星地表数据上传至云端,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卢萧阳说:“我们来自新疆,虽然离航天发射场很远,但对航天的热爱一点也不少。希望我们的创意能为深空探测提供一种新的通信思路。”

      四川“火星先锋队”的3名女同学构想在火星分阶段建造生态城市,实现人类的火星旅居。他们的模型中,第一阶段是建立安全的科研基地,第二阶段是验证生命系统与人体适应性,第三阶段则是建成一个容纳万人的自给自足的生态城市。她们介绍说:“我们查了资料,火星上的土壤可以加工成建筑材料,我们的设计就是想让人类在火星上也能像在地球一样生活。”首次目睹8月4日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的经历,让她们对“火星家园”的憧憬更加真切。

      赛场内外彰显成长力量


      “逐梦太空”火箭设计制作赛场,白烟升腾间,内蒙古学生张裕楷、吴岚天设计的火箭直冲云霄,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精准开伞降落。“我们在业余时间钻研编程和3D建模,火箭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我们的创意。”这段经历不仅让两人进一步了解航天,更坚定了投身航天事业的志向。

      一旁的家长感慨,陪伴孩子探索的过程,也是全家共同成长的旅程。为了支持孩子参赛,家长们不仅帮他们购买材料,还和他们一起学习航天知识,有时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到深夜。

      火星家园挑战赛现场,同学们围坐编程、协同攻关。一个由两名小学生组成的团队,在编程时因意见分歧而争论起来。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们决定通过模拟软件测试不同的编程效果,最终达成一致。团队中的队长说:“虽然争论的时候有点不愉快,但我们都是为了让作品更好,通过这次比赛,我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无人机挑战赛上,选手们精准操控无人机穿越障碍,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裁判们表示,这类赛事在丰富航天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青少年克服困难、随机应变的能力。一位从事航天工程研究的裁判说:“看到这些孩子在赛场上的表现,我很欣慰,他们身上那种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精神,正是航天人需要的品质。”
      赛场外,家长们的付出同样令人动容。他们有的举着相机,记录下孩子比赛的每一个瞬间;有的拿着水杯和毛巾,随时准备给孩子补充能量;还有的在赛场外的休息区,和其他家长交流育儿经验。
      比赛结束后,家长们忙着带孩子品尝糟粕醋、椰子鸡等特色美食,尽显陪伴的温情。一位来自甘肃的家长说:“为了让孩子参加这次比赛,我们提前3天就出发了,虽然路途遥远,但看到孩子在赛场上的成长,觉得一切都值得。”

      带队老师们也在默默奉献。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生活起居,还在比赛前帮学生检查作品,给予技术指导。一位带队老师表示:“这些孩子很有想法,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帮他们把创意变成现实。看到他们在赛场上自信地展示作品,我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青少年清晰阐述创意的表达能力,展现出新时代航天后备力量的综合素养。在答辩环节,他们面对评委的提问,从容不迫地讲解设计理念、技术细节和改进方向,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这场大赛,是创意与精神的双重锻炼。当青春的星光与航天的火种相遇,便在时光深处埋下了未来的坐标——那些此刻仰望星空的眼睛,终将成为点亮宇宙的星辰。

作者:刘岩

编辑:杜勇

审核:齐荣生


上一篇:科技少年展风采——第五届平顶山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圆满落幕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