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发射!”随着一声坚定的指令发出,一枚橙白相间的火箭模型拖着袅袅白烟,直插云霄。箭体上“逐梦太空”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直至百米高空才绽放出蓝色伞花——这不是专业发射场的演练,而是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的生动一幕。
本届大赛设置航天创意、航天科学探究与创新设计、太空探测竞技3个竞赛单元、14个赛项,自启动以来便在校园掀起“航天热”。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认为,这样的平台不仅是技能比拼场,更是航天精神在青少年身上的生动体现,“期待大赛能激发更多创新潜能,汇聚更多创业资源,为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自新疆的卢萧阳、徐士明、胡玙熙设计的云端控制的深空探测地标通信系统引人注目。这套由云端、卫星、地表三部分构成的系统,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他们在现场展示时,用手机连接“卫星”模型,成功将一段模拟的火星地表数据上传至云端,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卢萧阳说:“我们来自新疆,虽然离航天发射场很远,但对航天的热爱一点也不少。希望我们的创意能为深空探测提供一种新的通信思路。”
赛场内外彰显成长力量
“逐梦太空”火箭设计制作赛场,白烟升腾间,内蒙古学生张裕楷、吴岚天设计的火箭直冲云霄,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精准开伞降落。“我们在业余时间钻研编程和3D建模,火箭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我们的创意。”这段经历不仅让两人进一步了解航天,更坚定了投身航天事业的志向。
一旁的家长感慨,陪伴孩子探索的过程,也是全家共同成长的旅程。为了支持孩子参赛,家长们不仅帮他们购买材料,还和他们一起学习航天知识,有时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到深夜。
火星家园挑战赛现场,同学们围坐编程、协同攻关。一个由两名小学生组成的团队,在编程时因意见分歧而争论起来。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们决定通过模拟软件测试不同的编程效果,最终达成一致。团队中的队长说:“虽然争论的时候有点不愉快,但我们都是为了让作品更好,通过这次比赛,我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带队老师们也在默默奉献。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生活起居,还在比赛前帮学生检查作品,给予技术指导。一位带队老师表示:“这些孩子很有想法,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帮他们把创意变成现实。看到他们在赛场上自信地展示作品,我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这场大赛,是创意与精神的双重锻炼。当青春的星光与航天的火种相遇,便在时光深处埋下了未来的坐标——那些此刻仰望星空的眼睛,终将成为点亮宇宙的星辰。
作者:刘岩
编辑:杜勇
审核:齐荣生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