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种子扔水里就能发芽,受精的蛋用恒温箱也能孵化。而科技发展至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们却仍然不能脱离母体,以纯人工的方式从头孕育一个生命,为什么?
因为太难了。
撇开费用问题和伦理道德的争议不谈,即便从纯技术层面讨论,人造子宫眼下也还有太多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胚胎的发育极其依赖母体
受精卵经过数天的卵裂,变成含有囊泡结构的胚泡后,就必须植入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和母体的子宫建立血液交流。这一过程称为“着床”。着床意味着早期胚胎开始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气、营养、免疫等全方位的支持。此后,早期胚胎继续发育出胎盘,作为母亲和胎儿之间传递物质的枢纽。胎盘把妈妈血液中的养分汇聚过来,通过脐带的静脉输送给宝宝,再把宝宝从脐带的动脉送出的代谢废物过滤给妈妈带走。这便是宝宝从一个早期胚胎发育成足月成熟胎儿的主要过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个过程极为依赖母体。所以,临床上如果有胎盘、脐带血流不畅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果有各种原因造成胎盘、脐带的血流阻断,数分钟内就可导致胎儿死于宫内。人造母体的研发困境
事实上,胎盘并不是简单地依附在子宫内膜上,而是与母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适应机制。当前的研究成果:
极早产儿健康生存的希望
临床上时常有孕妇意外地提前娩出健康的胎儿。有时候,孕妇自身的健康问题也可能迫使她们不得不提前终止妊娠,以免病情发展下去危及自身生命安全。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期妊娠时娩出的健康的极早产儿。明明器官已经基本成形,只待进一步发育成熟就是一个健康的宝宝,可由于出生过早,身体的各器官都无法支持他们独立生存,人们只能眼看着那些瘦弱的宝宝慢慢失去生命。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眼下虽然有多种生命支持方法可以试着帮助极早产的宝宝存活下来,但很多重要器官必须在羊水环境中才能发育完善。那么看到这里,你体会到相关专业人士的无奈了吗?
不过,即便有这么多难题悬而未决,我依然惊喜地看到新闻报道有人声称能在一年内开发出复刻人类怀孕到分娩全流程的“孕育机器人”,或许他们手中掌握了人类医学界尚未知晓的先进技术吧!真令人期待啊!
参考文献
[1] Calis P, Vojtech L, Hladik F, Gravett MG. A review of ex vivo placental perfusion models: an underutilized but promising method to study maternal-fetal interactions.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22;35(25):8823-8835. doi:10.1080/14767058.2021.2005565
[2] van Haren JS, Delbressine FLM, Schoberer M, et al. Transferring an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 to an extra-uterine life support system: a prospective view on the obstetric procedure. Front Pediatr. 2024;12:1360111. Published 2024 Feb 15. doi:10.3389/fped.2024.1360111
[3] 黄哲兰1 ;肖甜甜2;周文浩1. 人工子宫:拯救极度早产儿的范式转变. 中华医学杂志136(14):p 1759-1761, 2023年7月20日。 | 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2745
[4] Fallon BP, Mychaliska GB. Development of an artificial placenta for support of premature infants: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history, recent milestones, and future innovation. Transl Pediatr. 2021;10(5):1470-1485. doi:10.21037/tp-20-136
[5] Medori MC, Bonetti G, Donato K, et al. Bioetics Issues of Artificial Placenta and Artificial Womb Technology. Clin Ter. 2023;174(Suppl 2(6)):243-248. doi:10.7417/CT.2023.2494
[6] Partridge EA, Davey MG, Hornick MA, et al. 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at Commun. 2017 May 23;8:15794. doi: 10.1038/ncomms15794]. Nat Commun. 2017;8:15112. Published 2017 Apr 25. doi:10.1038/ncomms15112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飞刀断雨 医学科普作者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杜勇
审核:翁若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