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关乎亿万中国人的饭碗!这件事非常紧迫

2025年9月19日| 浏览:238次| 字体:
分享到: 
        河南洛阳,6月午后。麦田里,近70岁的张老汉弯腰拾起一株干枯的麦穗,眉头紧锁。“种了一辈子地,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年头”,今年春季的异常高温导致小麦提前灌浆,籽粒不饱满,产量明显下降。

       这并非个例。过去60年,中国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东北,曾经的“黄金玉米带”正面临干旱威胁;在南方,暴雨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户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面对日益加剧的高温、干旱与病虫害等挑战,我国农业生产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潘志华表示,通过采取重启气候区划、选育抗旱品种、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等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适应性行动,我们正不断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湖南洞庭湖平原的水稻田用了“稻渔共作”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鱼虾。鱼类活动可以松土、除草、治虫,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鱼类排泄物又能肥田。此外,西北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华北平原的抗旱作物品种选育、沿海地区的耐盐碱农作物栽培……中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正在用智慧应对挑战。


内蒙古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智植物工厂,工人在进行果蔬生产管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得更牢?农业专家认为,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是首要课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看来,当前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瓶颈是“科学认知不足”。

        让农业生产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政策与资金的协同推进,更离不开扎实的科学研究与技术集成。从认知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这一系统性转变正呼唤更加精细、更具弹性的解决方案。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周口太康县科协开展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活动

下一篇:科技赋能田野 智慧耕耘未来——辉县市开展高标准农田无人机应用培训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