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滑留帅)2016年,延津县帝益麦种业(以下简称“帝益麦”)以300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九年蜕变,已发展为坐拥35万亩繁种基地、年利税3700万元的种业领军者,其成长轨迹印证了“科技+市场”双轮驱动的威力。公司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独家经营的郑麦136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河南、江苏等五省大面积推广,书写了从县级“黑马”到全国种业标杆的传奇。
科研筑基:院县共建的“黄金纽带”
帝益麦的崛起,始于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科企联姻。
自2012年开始,河南省农科院与全省33个县(市、区)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共建项目,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院方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延津县是首批且一直实施这一项目的共建县。帝益麦成立后便与河南省农科院开启了科技合作之路,双方建立了“品种+技术+人才”的种业全链条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为牵引,以人才为支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郑麦136凭借其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成为双方合作的精典成果。“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无缝衔接,是科企合作的生命线,多年来,公司每年投入营收的5%用于科研,与省农科院共建联合育种基地、中原学者工作站,全方位打造高效商业化育种推广体系。”帝益麦总经理陈学中坦言。
得益于帝益麦独创的“三横三纵”科企合作机制,郑麦136已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主导品种,2023年创下1.48亿斤的销售记录,助力帝益麦跻身2023年全国小麦商品种子销售总额10强企业名单。2024年9月,帝益麦作为全国唯一县级种业企业,受邀参加农业农村部种业企业座谈会;近年来,各级领导多次到帝益麦考察了解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工作,鼓励帝益麦要“搞好成果转化,把好品种尽快推广开”,彰显了政府部门对其科企合作模式的认可。
订单破局:从“卖种子”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在传统种业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中,帝益麦独辟蹊径构建“订单农业”生态圈。公司以郑麦136为核心,与中粮集团、鲁花集团等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溢价分成”协议;联合河南漯效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种肥一体化战略,为农户提供“良种+农资+技术+保险”四重保障。2024年,公司在黄淮地区打造10个年销量千万斤的核心区域,通过“百亩百县创高产”行动,让30万农户亲眼见证郑麦136的高产、抗逆优势,特别是在2023年穗发芽灾害中,该品种保产率达92%,较常规品种每亩增收230元。
“订单农业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稳住企业的‘优质仓’。”帝益麦董事长张旭算了一笔账: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帝益麦已带动12万农户种植郑麦136,累计推广面积突破1500万亩。2023年,帝益麦与河南省农科院签署技术研发协议,帝益麦出资1000万元,利用生物育种技术打造郑麦136等独家经营品种的迭代升级版。2024年,郑麦136单品销量达1.6亿斤,不仅连续两年拿下河南省小麦单品种销量冠军,在整个黄淮海麦区也牢牢占据领先地位。
创新突围:从单品冠军到全链王者
面对种业振兴的时代命题,帝益麦以“科技+资本”双轮驱动实现跨越发展。2024年底,河南省中原农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完成对帝益麦的控股收购,国有资本注入后,企业年研发投入突破1000万元。在河南省农科院育种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运用高通分子标记技术增强郑麦136的赤霉病抗性;在延津科创中心,多层选种装置等13项专利技术将种子纯度提升至99.9%。品种优化升级后,郑麦136将更好地应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气候,契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延长其助力农民增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周期。
国有资本进驻帝益麦,并非简单的“注资”,而是通过“战略引领+资源协同+生态共建”重塑帝益麦核心竞争力,前端强化品种研发,后端拓展食品精深加工,不断打开产业化发展新空间。目前,帝益麦新三板挂牌股改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26年上半年正式挂牌,并计划在2028年底前实现北交所IPO上市,有望实现中原农谷上市种企零的突破,全力助推国家级、国际化中原农谷农业创新高地建设。
在品种创新方面,2025年7月,帝益麦自主研发的小麦新品种“英强1号”(审定编号:国审麦20251042)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企业在“育繁推一体化”道路上取得关键进展。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公司正积极推进小麦面粉加工厂项目,并与五得利集团合作开发郑麦136、郑麦918等专用面粉,推动产品向终端消费领域延伸。张旭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销售种子,更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目前,相关加工能力建设已步入实施阶段。
在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上,帝益麦以1918万元的价格独家买断了郑麦918的生产经营权,刷新了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2025年,随着郑麦918等优质强筋高产新品加入战阵,帝益麦计划将优质小麦订单面积扩大至300万亩,带动我国优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站在延津县3000亩智慧育种基地,陈学中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有企业的深耕,更有河南省农科院的科技赋能——当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勾勒出金色的航迹,当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着百万亩麦田的生长数据,这家从黄河故道走出的种业企业,正以创新为犁,在中原大地上耕耘着中国种业的未来。
上一篇:丰收时节话科技 豫为中国增粮油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