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传承非遗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河南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大力弘扬“我和我的农大”,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展现农大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资源与环境学院“豫见非遗”实践团深入开封,围绕非遗传承、文化推广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致力于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木版年画传承人曹新年老师讲述五子登科图故事
在朱仙镇曹家年画工作室,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曹新年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列室,欣赏了《五子登科图》《春夏秋冬花图》《西厢记》等经典作品。
曹老师详细介绍了年画的文化寓意与制作工艺,并亲自示范了年画制作过程。在曹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体验了年画制作,深刻感受到了年画文化的独特魅力。
木版年画传承人尹国全老师讲述本店申报过的邮票
随后,实践团来到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天成老店,在第五代传承人尹国全老师享了自己自幼随父学艺的经历,还详细讲解了木版年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介绍了本店申报过的一些邮票。
尹国全老师指导团队制作木版年画的过程
实践团跟随尹老师学习了木版年画的对板拓印技艺。通过实践操作,成员们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难度与传承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走进汴绣体验这门古老刺绣技艺
在开封汴绣厂,实践团成员在汴绣老师的讲解下,学习了平绣、插针绣、乱针绣、双面绣等多种针法,并了解了汴绣在《清明上河图》等作品中的应用。
团队成员欣赏王素花老师收集的清朝汴绣珍品
在宋绣博物馆,成员们参观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素花老师收藏的汴绣珍品。
王素花老师亲述汴绣师徒传承故事
实践团聆听了王老师讲述的师徒传承汴绣传承故事,从年少学艺的艰辛到为建国十周年敬献《清明上河图》贺礼,王老师的每一段经历都深深打动着大家。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成员们探讨了汴绣文化传播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张俊涛老师介绍纸灯亮度均匀的原因
在汴京灯笼张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俊涛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内收藏的各类灯笼作品。
张俊涛老师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纸制灯笼与丝绸灯笼的不同特点,以及木雕作品与灯笼工艺在纹饰设计上的相通之处。
宋长虹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完成风筝制作
在宋室风筝工作室,第六代传承人宋长虹老师向成员们讲述了家族与宋室风筝的故事,成员们沉浸于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宋老师还细致拆解了“扎、糊、绘、放”四大制作步骤,在宋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完成了风筝制作,体悟了传统技艺的魅力。
团队成员在开封鼓楼区为游客讲述非遗文化
为了更好地推广非遗文化,“豫见非遗”实践团深入基层,在开封鼓楼区开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积极寻找采访对象,向他们讲解非遗文化,如年画的雕刻细节、汴绣的针法、灯笼的发光原理和风筝的骨架制作方法,并向群众赠送了亲手制作的木板年画。
非遗传承,青春不负使命,河南农业大学“豫见非遗”实践团将继续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禹州首部钧瓷微短剧《钧天变》开机,啥亮点能让传统文化破圈?
下一篇:“豫见会堂 读懂中原”河南省人民会堂文化长廊作品捐赠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