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河南省农科院重大品种推广利用范式——一粒种子•参天大树•浩瀚森林

2025年9月23日| 浏览:202次| 字体: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马政华)秋雨绵绵,挡不住农户秋收备播的步伐。连日来,周口农高种业在豫东各地设立的销售网点,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销售季节。他们热销的郑麦1860,成为了农户心中的“稳产明星”。正如乡亲们所言:“这个品种,稳当!”

  在黄河故道的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苏祥学,一边盘算着即将到手的收成,一边满怀信心地规划着下茬继续种植郑麦136,以花生-小麦的周年订单生产模式,让种子、肥料、管理一切都有章可循,社员们如同工人上班一样,种地也能从容不迫。

  郑麦1860与郑麦136,这两个河南省当家品种,均源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匠心培育,是该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杰出典范,更是中原大粮仓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坚强支撑。

  郑麦1860,以其稳定高产、优质绿色、高效节能的卓越品质,连年以千万亩级的推广面积居黄淮南片之首。而郑麦136,则以其抗病抗倒、稳产高产、适应性强的非凡表现,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标准,且综合抗性卓越,成为高端面粉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2023年,郑麦136种子销量突破1.4亿斤大关,荣膺河南省小麦单品种销量之冠;2024年,更是以1.6亿斤的佳绩成功卫冕。

  在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上,这两颗承载着科技与希望的麦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犹如双星闪耀,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参天大树。近五年来,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小麦品种“郑麦”系列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4亿亩,年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占全省面积30%左右。它们的根系深深扎入大地,枝叶向四面八方延展,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这两个小麦品种的成功,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本身,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共进。在上游,种子繁育与加工产业蓬勃兴起,分别支撑周口农高种业、延津帝益麦种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起完善的种子生产供应体系;田间管理技术服务紧随其后,集成了适宜各种植区的高产绿色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在下游,粮食收储、专用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美好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

  河南省农科院重大品种的“朋友圈”中,除了小麦的辉煌成就,还有更多令人瞩目的“明星”品种。在花生领域,省农科院育成的“豫花37号”以其卓越品质和广泛适应性,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引领河南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的第一大省;在芝麻领域,“豫芝ND837”以其高产、优质、易机收的特性赢得市场青睐,使省农科院芝麻中心成为全国行业创新的制高点,河南稳坐全国芝麻产量的头把交椅;在大豆领域,“郑1307”以其优良品质和稳定产量赢得农民信赖,辐射带动“郑豆”系列年推广面积占全省30%左右;在中药材领域,“豫红花1号”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市场新宠。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5年全国主导品种中,这六个农作物新品种同时入选,占全省入选品种数量的70%,且每一品种都实现了三产融合、三链同构的辉煌成就。

  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再到浩瀚森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正以澎湃的创新能量,以全品类农作物品种创新选育,开拓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多链融合之梦,丰盈中原粮仓,点亮国人厨房,温暖世界餐桌。

上一篇: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为西华县清河驿乡刘集村“乡村大食堂(互助)小院”授牌仪式成功举行

下一篇:中国农民丰收节,饺子宴上话丰年!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