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创新生态土肥苗壮 成果转化完美闭环

2025年9月24日| 浏览:150次| 字体:
分享到: 

创新生态土肥苗壮  成果转化完美闭环

本报讯 (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杨万忠)“一亩地至少能多收百十斤!”9月20日,站在延津县马庄乡宋庄村的花生地头,延津县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成根信心满满地对前来参加观摩研讨会的省农科院专家说道。面对连绵秋雨,胡成根的底气来源于与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多年合作的深厚积累。他蹲下身,轻轻拨开豫花93号花生碧绿的枝叶,向社员们介绍:“延津沙土地透气性好,但也容易爆发土传病害,省农科院专家示范的新技术是专为这种地块量身定制的,能保产又保质。”

这一幕,是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团队实施新品种新技术配套成果转化的生动写照。延津也只是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战略项目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12年开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全省33个县(市、区)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共建县,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院方将大量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根据示范效果不断优化提升;同时,共建县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产业技术难题也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激发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科技攻关。这种双向良性互动,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院县共建”,河南省农科院还通过实施“优特计划”,设置十一个河南优势特色产业专项,每年在全省100多个县(市、区)创建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示范基地200余个,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50家,为全省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院县共建、优特计划,加上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等,河南省农科院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网络。省农科院研发的最新实用科技成果,农户在这个网络落地;各地一线生产技术难题,专家在这个网上接单。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通过专家与农户的面对面交流,形成了土肥苗壮的创新生态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的完美闭环。

在这个创新生态中,“延津强筋小麦”“正阳花生”“兰考蜜瓜”“平舆白芝麻”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息县弱筋小麦”“西峡香菇”“卢氏食用菌”“柘城辣椒”等区域品牌矩阵逐步成型。特别是以全产业链发展为特点的“正阳模式”,将花生链条“吃干榨净”,有力推动了正阳花生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优,正阳花生品牌价值已达124.35亿元,年综合收入320亿元,成为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以订单农业为特点的“延津模式”,组建优质小麦“育繁推加”联合体,集聚近百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和标准化经营,带动246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等组织发展壮大,农民种粮亩均增加500余元。以品牌引领为特点的“兰考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蜜瓜年产量达9万吨,累计促进农民增收90亿元,北京新发地市场还专门建立了“兰考蜜瓜专卖区”,“兰考蜜瓜”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更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展示河南农业现代化成果的一张甜蜜名片。同时,“苗桥白菜”“杞县大蒜”“豫兰红红薯”等一大批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农业品牌化的新亮点。

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方面,河南省农科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服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镇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的虞城田庙乡“两粮一菜”、原阳水牛赵的“稻渔共养”等一批典型科技引领示范村镇,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之路。原阳县水牛赵村作为该院第一个挂牌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通过强化稻渔共养、设施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建设,实现全村优良食味水稻种植比例达到50%以上,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深刻感受到,中原大地,正是无数像河南省农科院这样致力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坚实力量,筑牢了丰收的基石,绘就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

上一篇:许昌秋韵浓 沃野庆丰登——写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