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合肥10月7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金华教授和王青松研究员团队与暨南大学郭团教授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可植入电池内部的高精度、多模态集成光纤器,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商业化锂电池热失控全过程的精准分析与早期预警。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电池热失控是制约电动汽车与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根源是电池内部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链式副反应”,从局部短路到大面积短路,电池内部温度快速提升,可高达800℃以上,引发电池起火爆炸。因此,亟须深入理解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演变机制,并提出早期预警策略,以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而溯源电池热失控发生的内在诱因,厘清各分步反应之间的耦联关系,揭示热失控主导机制与动力学规律,前移热失控预警时间窗口,是从根本上解决储能安全问题的核心。
然而,由于电池的密闭结构和内部复杂的反应机制,电池内部核心状态参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无法保证。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预判电池安全隐患,成为当前一个国际性科学难题。
为此,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植入电池内部的多模态集成光纤原位监测技术,设计并成功研制出可在1000℃高温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的多模态集成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对电池热失控全过程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同步精准测量,攻克了热失控极端环境下温度与压力信号相互串扰的难题,提出了解耦电池产热和气压变化速率的新方法,首次发现了触发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的特征拐点与共性规律,实现了对电池内部微观“不可逆反应”的精准判别,为快速切断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保障电池在安全区间运行提供了重要手段。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实现一根光纤在电池的多个位置同时监测温度、压力、折射率、气体组分和离子浓度等多种关键参数。光纤传感技术与电池的结合将会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安全检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来源:科技日报)
上一篇: 第六届郑州农博会今日开幕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