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王成章:六年攻坚,六万亩苜蓿创奇迹

2025年7月04日| 浏览:601次| 字体:
分享到: 

      黄河奔涌,岁月如歌。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一曲以科技为弦、以生态为韵的“草牧乐章”正悄然奏响。人民日报深入河南兰考黄河滩区盐碱地,聚焦王成章教授团队六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关与田间探索,记录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动人嬗变,见证了“紫花苜蓿”如何成为改良土壤、富民增收的“绿色钥匙”。从耐盐碱品种选育到颠覆传统的秋播技术,从水肥一体化创新到“粮草轮作”的生态循环,这片曾饱受“三害”之苦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草畜肥粮”协同发展的勃勃生机。

▲王成章(左)在河南兰考县与农户交流。 
  【黄河滩区】 改良土壤,盐碱地变“高产田”      
       早上5点多,70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成章已驱车上路,奔赴兰考黄河滩区。这是他今年第二十三次奔赴这片奋战了6年的“战场”,“新上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给第三茬苜蓿浇灌施肥,我得去看看效果。” 

       2019年,兰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唤醒沉睡的盐碱地,成为当地一项紧迫的任务。当年春天,时任河南省牧草联盟理事长的王成章,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王成章的“武器”是紫花苜蓿。根系深扎地下五六米,既能固氮改良土壤,又能大幅减少风沙扬尘和水土流失,但在河南盐碱地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尚属新课题。 

       选种是第一步。“以前选种,重点看高产、看品质;这次,更要看耐盐碱、抗倒伏。”王成章说,最终中苜3号、巨能601等4个苜蓿品种脱颖而出,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跃升至75%。 

       盐碱地种苜蓿,出苗率是“生死线”。别人春播,王成章偏要将播种期定在10月,“春季地表返盐严重,种子出苗率、成活率低。7—9月雨季,雨水把盐碱淋溶到深层,10月地表盐分全年最低,这时播种,才选对了‘天时’!”2.7万亩苜蓿全部秋播,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奇迹般跃升至90%。 

      出苗率提高的同时,王成章决定加大每亩播量——裸种从1.5公斤增至2公斤,包衣种子增至2.5—3公斤,苜蓿首年增产近10%。 

      磷酸二铵属于碱性肥料,不适合在盐碱地施用。王成章团队果断改用酸性肥料磷酸一铵,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制出苜蓿专用复合肥。以草养地,改良盐碱,推广水肥一体化苜蓿种植技术,将肥效提升20%以上。 

      王成章“不走寻常路”的背后,是300余次田间试验的支撑。经过定制化的改良,盐碱地实现了“逆袭”——兰考黄河岸边,6万亩优质苜蓿随风摇曳,4万亩轮作小麦玉米长势喜人。 

      “种3年苜蓿,换两年粮食高产。”王成章提出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堪称盐碱地改良的“时空魔法”。3年苜蓿种下来,盐碱地的pH值能从8.6降至8.2,含盐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种苜蓿前小麦亩产249.7公斤,种3年苜蓿后轮作小麦,亩产达到了446.7公斤,实现了低产变中产。兰考河西基地,小麦亩产从397.3公斤增加到了533.7公斤,中产变高产;轮作的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成为知名奶企的“抢手货”。目前,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已在河南沿黄9县推广。 

▲河南兰考县黄河滩区,农机在收割苜蓿

      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奶牛粪便发酵还田,每亩减施化肥65公斤;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800元,务工村民月收入超4000元……如今的兰考黄河滩区,“草—畜—肥—粮”循环经济已然形成,曾经的“盐碱、风沙、内涝”“三害”之地,正逐步成为“草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典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2025年度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蔡磊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