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两者有啥区别?
一些孩子甲流感染还没痊愈,另一些孩子已经开始感染乙流了。
近日,继肺炎支原体、甲流之后,乙流又冲上热搜,成功抢占C位,老父亲、老母亲看后瑟瑟发抖,发出哀嚎:太难了。
冲上热搜的乙流和甲流有啥区别?如何应对乙流来袭?
乙流是什么?
乙型流感,就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潜伏期多为1~4天。
儿童感染者多突然起病,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浑身肌肉酸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伴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患病的儿童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多为聚集性感染,低年龄段的小朋友因为活动场所受限,主要是被其他家庭成员传染。
甲流乙流有啥区别?
甲流和乙流哪一种更严重?乙流和甲流有什么区别?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可传播并引起季节性流行性疾病。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组合情况,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类为亚型。本轮流感疫情以甲型H3N2为主。
乙型流感病毒:无亚型之分,分为两个系。近期,乙流(B型)比较活跃。
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较低,通常导致轻度感染,因此对公共卫生影响较小。
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是否可导致人感染或发病并不清楚。
甲流和乙流在传播途径、引起的症状、传染性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总体来说,甲流和乙流都具有相似的传染性,但甲型流感由于其遗传变异的能力,更容易导致严重流行。当然,每个人感染后的具体症状和病程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乙流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畏寒、发热,体温在几个小时至24小时内可能就会迅速升高,达到39℃~40℃,甚至更高。还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但是会有,比如咽干喉痛、干咳这些症状,有时可能伴有呕吐、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甲流更为明显。
甲流和乙流的症状差别不大,很难根据临床表现去鉴别,还是需要配合检验来诊断。但不建议家长在家自行检测,因为自行检测的过程中,标本采集的过程是不规范的,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从而耽误了治疗。
甲流和乙流会不会重复感染?
甲流和乙流是流感的两种不同亚型,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感染甲流或乙流后,如果患者体质相对弱,那么依然有机会感染另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流感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甲流和乙流,接种过的人群相继患甲乙流的几率就比较小。
一般来说,一年内感染同一种亚型流感病毒的可能很小。比如,眼下流行的是H3N2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身体会具备该型病毒的免疫力,那么一年内再次感染同类型病毒的概率就小。但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很容易变异,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就有再次感染其它亚型甲流病毒的可能。
近几年,由于乙型流感病毒没有太多变异,传播范围相对小,一年内再次感染乙流的概率也小。
感染乙流怎么用药?
感染流感病毒后,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成年人,对症处理即可,出现症状后的24—48小时内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沙洛巴韦等,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和降低转为重症的概率。另外,患者一定要休息好,避免熬夜和进行高强度运动。同时,多喝水、补充维生素和营养。
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和老年人,要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阻断因病毒不断复制而可能会出现的对肺部、心脏等其他器官的损害。但若出现持续高烧39℃,体温两三天都退不下来的情况,或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但如果是普通的感冒,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建议患者不要盲目来医院看病,不仅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反而还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玛巴洛沙韦不能随便用!
随着流感季的到来,一款名为玛巴洛沙韦的抗流感药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服用方便、见效快,成为许多流感患者的第一选择。
玛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都是治疗流感的药物。与奥司他韦相比,玛巴洛沙韦因其代谢物半衰期长,治疗期间只需服用一次,即可控制病情。
不过,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玛巴洛沙韦。奥司他韦在我国上市时间长,有大量循证医学的依据,价格也相对便宜,可及性更好。如果患者是5岁以下的幼童或者孕妇,一般选择奥司他韦。另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人要慎用玛巴洛沙韦。
怎么预防乙流?
流感和感冒不同,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流感疫苗。因此,建议还未感染过流感病毒的人,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其他高风险人群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如果出现了感冒、发热,非必要时不要去公共场所、上课或上班,如果必须要去,建议戴好口罩,注意咳嗽、打喷嚏的礼仪,不要造成交叉传染。
对于没有感染病毒的人来讲,如果自身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疾病,且没有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是没必要戴口罩的。而对于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无论有没有感染病毒,到人群密集场所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
编辑:魏姣姣
上一篇:这份雪天出行、居家安全指南请收好
下一篇:大范围雨雪将至!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发布科学应对应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