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重要通知,宣布将45家种业企业纳入“种企雁阵”,旨在贯彻中央及河南省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种企扶优行动,支持种业企业做优做强。这一举措标志着河南省在践行做强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全球种业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国际种业巨头不断攻城掠地的背景下,做强民族种业、强化科技创新、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此次加强种企雁阵培育,正是为了应对国际市场风云激荡的挑战,确保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据全球农业市场调研公司Kynetec的数据,2021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已达到52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至578亿美元。然而,在国际种业市场中,少数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大部分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在我国,尤其是在东北和西北早熟极早熟春玉米区,国际种业巨头的影响尤为显著,对我国种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种业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以来,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与国际市场接轨。近年来,我国在种业法律法规建设、种企体制改革、商业化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23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在2022年已达到1332.36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
然而,我国种业企业仍面临多而不强、科技研发普遍落后的问题。2024年10月,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发布了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情况分析,全国农作物种子规模达1563亿元,2023年持证种企9841家,其中正常生产经营企业8721家种企。总资产超10亿元的有40家,占比仅0.4%;总资产在5亿~10亿元的有58家,占比0.7%;3/4种企的年营收收入低于1000万元。全国种企科研总投入76亿元,44%的种企完全没有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超过300万元的种业企业有286家,占比仅3.3%。我国种企的育种研发水平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普遍落后,研发投入强度偏弱。全国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虽然庞大,但种企数量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低,在科研投入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特别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种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积极行动,通过加强种企雁阵培育等措施,推动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政府还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完善种业创新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保护与利用;细化企业创新支持政策等措施的实施。这些措施为种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对于种业企业来说,要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研软硬件设备设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努力破冰突围。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应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IPO上市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为种业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诚信自律:在中国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下,遵纪守法,诚信创新,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依法合理行使品种权保护,尊重行业常识和惯例,有理有据有节。
以河南金苑种业为例,该公司作为国内优秀的科技型民族种企,重视科研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近三年来,该公司的研发支出平均占企业年营收的7%左右。同时,该公司还掌握了多项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构建了自有特色的高效商业化育种体系,并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该公司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42项,审定玉米新品种73个,小麦新品种10个。这些成就显著提升了金苑种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展望未来,我国种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种业创新体系建设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的实施,我国种业必将实现更加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