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详情

莫让“首台套”掐住产业化“咽喉”

2024年10月25日| 浏览:4297次| 字体:
分享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弃风弃光”格局有望改变,可解决新能源并网和电网调频调峰储能难题的大规模储能技术越来越成为“香饽饽”,被社会广泛关注。技术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契机。
  这是一件大好事。研究者悉心“养”了多少年的技术“闺女”,终于遇到了诸多“仰慕者”。在“仰慕者”的深切关注下,新型储能技术遍地开花,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为各类能源提供了储能的多样化选择。
  不过,技术选项虽多,但目前能商业化应用的却并不多。最早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因扎实的技术积累和诸多储能优势,在大型储能领域最先展露拳脚。无奈,商用中发现了它存在的明显安全隐患。此外,性能安全可靠的液流电池算是“挤”到了产业化的“门口”。可这一领域新技术,因着产业化落地的资金门槛和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可能遇到的失败风险,遭遇了“首台套”尴尬。并非“无人问津”的技术,愣是“无人买单”。
  新技术成了民企考虑风控资金上投不起,国企有资金但有顾虑不愿投,高校科研人员想制造又无专项资金支撑的尴尬局面。
  “三不投”尴尬何以化解?大规模储能无论技术还是建设资金,“门槛”都颇高。但新兴技术不在实践中检验,着实无法推动产业快速进步。破解这一局面亟待国家出手,或以揭榜挂帅形式,在充分技术指标论证下,鼓励有技术实力的科研人员自建首台套。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利益相关方积极推动技术示范。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主体,才能踢出产业化那“临门一脚”。否则,再美的“闺女”,也只会有人“相亲”,没人“娶回家”。切莫让“首台套”,掐住了这些技术落地的“咽喉”。

  作者:俞慧友
  编辑:贾慧娟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科普人才迎来新的“春天”

下一篇:为科普职称评定叫好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