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详情

为科普职称评定叫好

2024年10月29日| 浏览:4699次| 字体:
分享到: 
  前不久,中国科协开展了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其中,获得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要想晋升职称,往往靠打“擦边球”,参加研究、工程、文博等系列职称评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些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科普工作者,甚至无职称可评。
  这一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据统计,2022年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不足200万,不到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与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形势相比,队伍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为适应科普工作的职业化需要,激励更多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自去年起,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把职称评定分为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两个方向,当年共评出科普专业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71名。获评科普职称的同志普遍表示,责任感更强了,积极性更高了,要把科普这项高尚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今年科普职称评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对工作实效的评价。在评审标准上,明确将科学传播教材教案、科普音视频、活动赛事及讲座报告等作为核心指标,特别设置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的“直接认定”通道。这一做法,彰显了“破四唯”的评审原则,有利于实绩突出的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通道畅了,标准有了,但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要更多长效机制来保障其实施。比如,现在许多企业、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对申报渠道、流程了解还不多,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职称评定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把制度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外,还应加强评审部门与用人部门间的沟通,推动“评聘结合”制度落地,让“评出来”的科普人才真正“用得好”。
  对科普人员自身而言,也要主动适应职称评定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比如,在创作时,应更加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力求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使科普传播既有“料”也有“趣”。
  科普职称评定既是重要的创新之举,更是务实的激励之策。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柯 平
  编辑:贾慧娟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莫让“首台套”掐住产业化“咽喉”

下一篇:加快构建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