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不能含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近期举办的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表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青年科技人才能不能冲到第一线,能不能有所作为,这才是检验家国情怀的最具体表现。”他鼓励青年学者进一步坚定科技报国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家国情怀,是“以身许国”的担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将赤子之心融入戈壁黄沙,以血肉之躯铸就国之重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旭华为此深潜三十年,用毕生沉默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担当。这份担当,是科学家精神的厚重底色——国家需要处,便是人生坐标的原点,纵使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家国情怀,是“造福苍生”的坚守。袁隆平亲历饥荒之痛,立志要“让中国人端稳饭碗”。他蹚过泥水,日晒稻浪,于万千稻穗中寻觅那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将论文写在广袤田野。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为解疟疾之困,以身试药,历经2000余次实验,终于淬炼出济世良方。他们的奋斗昭示:科学家精神的温度,在于根系深扎在人民最需要的土壤。
家国情怀,是“敢为人先”的魄力。南仁东为了“中国天眼”,将生命最后的22年献给贵州深山,踏遍千山万壑,攻关突破技术封锁,终使中国睁开观天巨目。潘建伟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输。他们的足迹印证:家国情怀的高度,在于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科技高峰刻下中国坐标。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真正的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而微的行动。河南省科协长期开展的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正是以中原大地为教材,引领青年才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修班学员在活动中聆听党的创新理论,感悟河南实践,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参加研修活动时,有的学员立志以绿色催化研究服务“双碳”战略,有的学员坚定了科研创新的决心,有的学员誓为农机创新倾力奉献。他们用行动证明,家国情怀在青年一代心中扎根发芽。
在科研的疆场上,家国情怀绝非装点门面的口号,而是要化为直面挑战、向国家急需处挺进的坚实足印。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天宫”,从人工合成胰岛素到量子通信,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行动证明:最厚重的家国情怀,永远镌刻在实验室的灯光里、田野间的脚印中、苍穹下的仰望间。当科研的每一份坚守、每一次突破都奔向国家所需,当青年科技人才将滚烫理想融入民族复兴洪流——家国情怀便从墙上宣言落地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来源:省科协调研宣传部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