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聚焦医学前沿 书写济世担当——专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室科研团队

2024年6月17日| 浏览:3735次|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征途通向星辰大海,创新潮涌中原沃土。1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0家省实验室……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实验室里的科研方阵在河南大显身手。殊不知,在科研工作之余,在象牙塔之外,他们也有着诸多兴趣爱好。正如钱学森所说:“艺术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

  为此,在2024年河南“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我们挖掘实验室里的优秀科研团队,在关注他们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文艺特长、兴趣爱好和所思所想,多维度展示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今起,推出“实验室里的宝藏团队”系列报道。

  聚焦医学前沿 书写济世担当——专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室科研团队

  欲借长风乘势起,敢凭豪气弄潮来。

  作为“悬壶济世”典故的诞生地——中原,一座创新高峰在郑州航空港区崛起,一支支科研团队正在实验室日夜奋战攻坚克难,一项项新的医学科研成果相继落地转化……重建后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医科院”)及所属实验室焕新亮相,乘势而上,跑出了新速度。

  河南医学院科学院。
   人才领航启征程

  打造医学创新高峰,是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事业召唤人才,发展渴求人才。

  “河南对科研人才的呼唤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下定决心来到河南,为河南医学科学事业发展尽一份力量。”2023年12月28日,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王宁利被聘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

  作为著名的眼科学专家,王宁利阐明闭角青光眼“多种机制共存”发病机制,并研发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使因此病致盲的概率降低了35%;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眼颅压力梯度学说”;研发微创青光眼手术系统和关键设备,引领中国微创青光眼手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王宁利在指导学生。
  如今,王宁利除了一周一次的门诊和手术外,科研就是日常工作主要内容。在4月21日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中,《发现年度AI综合眼病辅助筛查有助于更多早期眼病患者的检出和及时转诊》就出自他的科研团队。

  4月15日,省医科院举行第三批成果转化发布会。会上,9位高层次人才从王宁利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各实验室新成员。这批新成员中,有6位是90后。“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实验室注入了活力,更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无限希望。”王宁利说。

  这批90后实验室人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不仅拥有高学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精英,他们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医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年轻的实验室团队。
  王宁利介绍,省医科院自重建以来,12个研究所共引进PI(首席研究员)团队102个。其中包括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四小青”称号人才等。省级领军人才也达到了56个。

   百舸争流千帆竞

  省医科院发展离不开各实验室科研团队的锐意进取、奋楫笃行。

  全球首项工业化制备纳米酶—固氮纳米酶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并开工、11项眼科系列成果转化落地、6个成果转化项目发布……今年第一季度,省医科院各实验室科研团队可谓“硕果累累”。

  纳米酶,被称为21世纪的化学“魔法”,中原纳米酶实验室让其在河南率先“开花结果”。日前,中原纳米酶实验室与郑州中钼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牵手”,共同推进固氮纳米酶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预计今年7月投产,年产值将超10亿元。”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执行主任孙国明表示,这是中原纳米酶实验室自落户省医科院后,正式转化出的第一个科技成果,标志着纳米酶产业化在中原大地正式开启。
  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吴建所在的省医科院眼科学科研团队,也在勤耕不辍,奋勇前行。该团队依托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汇集340万张多模态眼科图像数据,开发了首个实现多模态诊断眼科Al模型,首个实现多任务预测眼科Al模型——VisionFM。这一科研项目也将很快在临床及产业转化方面得以落地。同时,该团队也聚焦国家卫生健康战略规划,从“小眼科”研究出发,有序扩展至四大慢性疾病等学科的研究中,逐步靶向大生命科学,搭建眼科至大生命科学的桥梁,产出相关成果。

  与此同时,省医科院电生理所实验室团队,已在电生理相关药物筛选、电生理科研仪器研发、心脏安全性评价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科研仪器方向,该团队研发的电生理仪器已经应用到剑桥大学、清华大学、辉瑞公司等知名高校、药企的科研工作中。

  现今,省医科院的102个实验室IP团队,纷纷铆足干劲,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科研氛围。

   弦歌不辍展芳华

  假如只是将王宁利看作医生或者科学家,那么看过他主译的《达·芬奇爱上人体解剖》以及他主编的《科学与艺术·眼科》,就会蓦然发现,他内心的艺术世界竟也如此多彩。主译《达·芬奇爱上人体解剖》背后就有故事——

  一天,有朋友找到他,邀请他翻译达·芬奇解剖手稿。“于是我翻阅了这个500年前的手稿原著,当看到‘头皮层与脑室图’时,发现其中几幅图与眼颅核磁影像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时隔多年,王宁利终于在科研与艺术之间找到了答案:“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推动力正是人类对智与美的无穷渴求,前者转化为科学,后者转化为艺术,两者相辅相成。”

  回到当下,王宁利忙碌于完成自己退休时立下的目标:“要继续做专家,要做1万台手术、带100个学生、出10本书。”这些年来,他在忙碌之余也有轻松时刻,一有时间就到户外骑行,因为他还有一个新目标:在70岁前完成4万公里骑行。

  受老师王宁利影响,吴建也喜欢上了户外骑行。“户外骑行是一项有氧运动,也是磨炼品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在崎岖山路上,特别耗体力,很难坚持下来。”吴建表示,“这和做科研一样,都非常艰辛,需要坚韧的意志来支撑。”

  各实验室成员大都有着丰富的个人爱好。“我喜欢弹古筝,它有助于洗涤心灵,有助于身心健康。”中原纳米酶实验室的孟心雨表示,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学习古筝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省医科院康复研究所副所长李立国认为,文艺特长、兴趣爱好和科研工作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除了给大脑提供一个喘息机会,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还能给科学家带来灵感。”
  科研团队成员进行体育锻炼。
  毫无疑问的是,科学与艺术形影不离,科学探寻的真,艺术追求的美,共同滋养着人类的心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作为医学科研先锋,省医科院实验室科研团队将继续勇往直前、勇争一流,弦歌不辍、一路芳华,绘就亮丽色彩,为国家医学科技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河南省科协
编辑:王   晴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茅以升:在中国桥梁建造史上,他的名字如同 一座丰碑

下一篇:解码种子“芯” 育好“金种子”——专访河南大学创制育种抗逆材料的“国字号”实验室团队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