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后家庭护理要点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本病多见于儿童。小儿骨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意外伤害,尤其活泼好动的孩子更容易在玩耍、运动中不小心摔倒、碰撞,导致骨折。加强家庭护理,注重患儿心理护理,以利于患儿及时进行功能锻炼、早日康复。本文将介绍小儿骨折后的家庭护理要点,帮助家长们为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骨折初期的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初期,家长的正确应对非常关键。首先,尽量不要让孩子乱动受伤部位,防止骨折移位或加重。用布条、衣物等简单工具固定受伤部位,并迅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处理。
二、骨折恢复期的家庭护理要点
1.保持受伤部位固定
家长在孩子骨折恢复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避免受到二次伤害。医生可能会使用石膏、夹板等工具帮助固定。家长要注意观察固定工具是否有松动、移位的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
2.避免剧烈活动
骨折后的恢复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孩子可能会在康复过程中感到无聊或不耐烦,试图进行一些活动。家长应密切监督,防止孩子进行剧烈运动或用力过度,以免造成再次骨折或伤情加重。在医生允许之前,尽量避免让孩子参与跑跳、攀爬等危险活动。
3.合理安排饮食
骨折后的恢复期间,良好的饮食对骨骼愈合有重要帮助。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豆类等,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同时,避免让孩子摄入过多糖分和脂肪,以免影响营养的吸收。
4.做好石膏护理
石膏是骨折后常见的固定工具,家长应特别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或损坏。给孩子洗澡时,可以用塑料袋包裹石膏部分,防止水进入。如果石膏内部感到瘙痒,家长应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去挠,建议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
5.防止肢体肿胀
小儿骨折后,由于血液循环受阻,可能会出现肢体肿胀的现象。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平时抬高受伤的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如果肿胀严重,伴有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
三、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康复训练对于骨折后的功能恢复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帮助孩子进行一些轻柔的肢体活动和功能训练,逐步恢复受伤部位的活动能力。这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也能促进骨骼的进一步愈合。
1.逐步增加活动量
康复初期,应以轻柔的动作为主,避免过度拉伸或用力。随着骨骼的愈合情况逐步好转,家长可以逐步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
2.耐心鼓励
康复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家长应耐心陪伴和鼓励,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要注意观察康复训练中的反应,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四、注意并发症的防范
骨折恢复期,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孩子的伤口出现红肿、发热、渗液等感染症状,或是肢体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家长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恶化。
五、心理疏导与关怀
小儿骨折不仅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由于活动受限、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孩子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家长应多给予关怀和陪伴,帮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和学习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焦虑感。
小儿骨折后,家庭护理的细致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效果。通过合理的固定、饮食调理、康复训练等措施,家长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加快康复进程。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也至关重要。只要家长用心护理,小儿骨折完全可以得到良好的恢复,孩子将很快恢复健康,重新投入到快乐的生活中。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与血管外科 李雪梅
上一篇:偏头痛的成因及缓解方法
下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