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为何要做康复训练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本病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康复训练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大家科普骨折后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方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健康的重要性。
一、骨折后为何需要康复训练
骨折后,受伤部位的功能不但因为骨骼断裂而受限,还会因为长时间的固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不良。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受伤部位恢复力量、灵活性和功能,让患者逐步重获正常的活动能力。以下是康复训练在骨折恢复中的几个关键作用:
1.防止肌肉萎缩:骨折后,伤肢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固定,受影响的肌肉会因为缺乏运动而萎缩。康复训练通过逐步恢复运动,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帮助受伤部位重新恢复力量。
2.恢复关节活动度:骨折后,关节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逐渐变得僵硬,导致活动受限。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变得僵硬,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活动范围。
3.改善血液循环:骨折愈合期间,血液循环的改善对伤口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流动,加速伤口愈合。
4.增强平衡感和协调性:一些严重骨折可能影响到四肢的平衡和协调性,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掌握平衡,提高协调性,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5.提升心理恢复:长期的骨折固定可能导致患者心理上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应对康复过程中的不适。
二、骨折后康复训练的阶段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和训练方式有所不同。
1.早期康复阶段(骨折固定期)
骨折初期的康复主要是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被动运动,即在不涉及骨折部位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例如,手腕骨折的患者可以动动手指,腿部骨折的患者可以动动脚趾。此阶段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2.中期康复阶段(拆除固定期)
拆除固定后,受伤部位可以逐渐开始进行小幅度的主动运动。此时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强肌肉力量,帮助肌肉逐步恢复。可以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一些轻微的抗阻力练习,例如使用小哑铃或弹力带辅助练习,逐渐恢复肌肉的承载能力。此阶段,患者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为过度用力而导致二次受伤。
3.晚期康复阶段(完全愈合期)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目标是恢复功能,达到正常活动水平。可以进行更大幅度的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耐力训练,逐步增加活动量。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还可以加入平衡性和协调性训练,提升整体活动能力。此阶段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伤口反复。
三、骨折康复训练的常见方法
骨折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肌肉力量、平衡协调和柔韧性训练。早期以被动运动防僵硬,中后期过渡到主动运动恢复活动范围。力量训练从轻负荷开始,逐渐增强。平衡训练如站立、单腿站立,重建平衡感。柔韧性训练通过拉伸动作,增加肌肉和关节柔韧性。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不仅帮助骨头愈合,还能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骨折患者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良等并发症,确保更快、更全面地恢复。康复训练不仅是骨折愈合的一部分,更是恢复健康的关键一步。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杨慧
上一篇:甲减与甲亢有何区别
下一篇:小儿阑尾炎术后如何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