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刚到兰考县小宋镇东邵岗一村驻村工作时,眼前的贫困景象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和村两委多次赴山东寿光考察后,我们决定发展温室蔬菜大棚产业。短短三年,东邵岗一村建起千亩大棚园区,年产值突破亿元,乡亲们的日子眼看着红火起来。
然而,产业扩张的背后,土壤盐渍化、病虫害、种苗病毒等问题接踵而至,群众增收的“后劲儿”明显不足。那些年,我跑遍农业、扶贫部门找专家、求技术,但零散的帮扶始终难成体系。2017年调任县科协主席后,我就反复思考:如何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让我更加坚定了组建科技服务团队的决心。2018年11月,在县委组织部支持下,我们动员29名农业专家和乡土人才,成立了“一懂两爱”科技志愿服务团。
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生活一线的转化过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记得第一次到王庄村,脱贫户李自豪蹲在蜜瓜大棚里直叹气:“技术活玩不明白,五座棚都快荒了。”我们带着专家上门“会诊”,发现他一直沿用老方法施肥灌溉,导致瓜苗营养不良。调整方案后,他的大棚用上富硒技术,第二年亩产过万斤,年收入超10万元。如今他逢人就念叨:“种地不靠蛮力,得信科技!”
这样的转变让我明白:科技志愿服务不能纸上谈兵,必须扎根泥土、直击痛点。
为了精准对接需求,我们将服务团细分为蜜瓜蔬菜、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等7个组,每个组由首席专家带队。每天,就像餐饮外卖平台一样,乡亲们在微信群“下单”:一张作物病害画面,或是一段受灾视频,专家们立即“接单”赶赴现场。
在摸索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土办法”:在田间地头建科普示范园,手把手教农民“看天种地”;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富硒技术,让普通蜜瓜、有机富硒大米溢价40%……在黄寨村推广“双吨粮”模式时,群众起初不信“沙地也能种出金疙瘩”,直到去年实地测产,玉米亩产846.5公斤的数据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让我欣慰的是,在帮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土专家”也成长了起来,比如脱贫户任杰,不仅自己成了红薯种植能手,还带动20多户乡亲增产增收。
六年来,队伍壮大到416人,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专家的加入,让我们的技术底气更足。如今的“一懂两爱”科技志愿服务团,已融入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成为乡亲们心中的“田间110”。
今年省两会期间,新一届省委提出了聚焦“四高四争先”,这一决策是河南立足国家战略与省情实际的系统性工程,代表了河南勇于担当、抢占先机、再创辉煌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深知这一战略为科技志愿服务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尤其是将生态安全与乡村振兴列为争先方向,其核心更是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总之,“四高四争先”战略与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事业紧密关联,既是破解自身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必然选择,也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河南方案”。
陈国平事迹简历
陈国平,中共党员,兽医技术员,现任兰考县科学技术协会一级主任科员、兰考县“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团长。多年来,兰考县“一懂两爱”科技志愿服务团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自立自强,有为有位;组织成网,示范先行;快速响应,服务入户;一呼百应,立信于民;会村结对,助力党建”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被省科协、省文明办评为“十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荣获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4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丰硕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