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才荟 > 详情

王静: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建设

2025年5月22日| 浏览:722次| 字体:
分享到: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面貌的缩影。近日,我省启动2024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特推出“最美”谈“争先”系列宣传报道,邀请“最美科技工作者”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谈感受谈体会谈展望,以弘扬自立自强的“最美”精神、讲好奋勇争先的“最美”故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王静在实验室整理新环保技术资料

     “‘四高四争先’战略为河南高质量发展锚定航向。其中‘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的要求,与我们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既赋予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也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科学院环境功能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王静表示,她和团队将努力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以创新驱动实现技术迭代升级       

      在科研工作中,面对国外技术垄断,王静和团队秉持自立自强精神,反复验证、协同攻关、攻克难题。作为科技创新和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她和团队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以自主研发的环境功能新材料、新技术为利刃,聚焦有毒有害气体净化、新污染物治理、抗菌灭菌等关键难题,以创新驱动实现技术迭代升级。 

      在气体治理领域,王静和团队自主研发的系列环境功能纤维材料,能够精准捕捉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成分,助力化工、养殖、有色冶炼等企业达标排放;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她们研发的吸附——催化双功能纤维宛如“环境卫士”,可快速锁定并彻底降解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永久化合物等新污染物,有效消除水体污染隐患;在抗菌灭菌领域,她们通过创新的纤维表面改性与活性成分负载技术,赋予纤维持久且广谱的抗菌性能,并与企业联合研发出包括抗菌口罩、抗菌滤芯等在内的系列抗菌产品,为公众健康防护提供可靠保障。       

 以技术赋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王静(右一)向观摩嘉宾介绍智能化仪器开放共享平台  

      在产业化推广方面,王静和团队始终聚焦国家和省级重点行业需求,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她们研发的“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因其先进性与实用性,成功入选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同时,“基于功能纤维的恶臭气体净化技术”也得到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高度认可,并被推选为“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 

       为加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王静和团队主动对接北控水务、豫光金铅、华夏碧水等国内知名企业,围绕污水污泥厂恶臭气体净化、有色冶炼烟气脱硝等核心需求,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秉持‘成熟一个转化一个’的原则,构建‘技术+工程+运营’全链条服务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标准化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攻克‘卡脖子’难题,以技术赋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王静表示。      

  以智能化推动科研资源与需求匹配       

      2024年,王静转岗负责院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她认识到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基石,于是牵头建成集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动态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全院400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集中管理、分散运行、开放共享”,显著提升了仪器使用效率。同时,她们构建了全链条、闭环式的大型科研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为科研仪器规范运行和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单位壁垒,建立跨单位共享机制,紧密围绕河南省‘7+28’产业链发展需求,搭建‘检测需求——仪器资源——成果转化’智能对接平台,推动科研仪器资源与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以更高效、更优质的管理服务,为‘四高四争先’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王静表示。  

      王静认为,科学家精神应该贯穿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始终。未来,她将继续以“四高四争先”战略为指引,一方面深耕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为河南科技创新、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静事迹简历     
  

      王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学院环境功能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省环境友好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科学院学部工作部部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发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她所在的团队先后获得“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杜祖亮:让量子点新型显示技术点亮中原

下一篇:花生“长大”的秘密被破解——河南农业大学殷冬梅团队发现影响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