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行山南麓的太行怀庆街道王庄村的龙瑞专业养殖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蚯蚓养殖大棚,翻开泥垄,红色蚯蚓正有活力地蠕动着。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堆满煤灰的撂荒地?“煤场一关,地荒着,心也慌啊!”村民们指着大棚感慨,“多亏了那些网格员,硬是让这‘土里钻’的小东西,给咱‘拱’出了新路子!”
“铁脚板”踏平“绊脚石”:从荒地到“聚宝盆”
晋煤外运的红火劲儿过去,王庄村留下300亩撂荒地,复耕难、没方向,成了大伙儿的“心病”。31名党员网格员组成的“攻坚先锋”站了出来。
“老哥,算算账!地荒着,一分钱不挣还长草。流转出去养蚯蚓,租金加工钱,不比荒着强?”网格员任二国拿着计算器,一遍遍给有顾虑的村民掰扯。
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走访村民327次,梳理出土地权属争议点24处,总结村民不愿流转的3类顾虑。网格员们用“铁脚板”踏平村民心里的“绊脚石”,用乡音土话为村民们讲清政策。 “起初真不信,养虫子能致富?任网格员天天来,拿着合同一条条念,地里比划着算收益,心就踏实了。”村民张叔回忆道。
靠着这股“铁脚板+绣花功”的劲头,50亩荒地终于“活”了,“蚯蚓养殖示范园”的牌子立了起来。如今的蚯蚓养殖基地年产蚯蚓20万斤,销售收入达100万元!
“多面手”织就“致富网”:家门口的“金饭碗”
在龙瑞专业养殖合作社,空气里散发着泥土和秸秆混合的独特气味。党员网格员王姐正麻利地教新来的工人拌料:“牛粪打底,秸秆切碎,掺点处理过的污泥,这‘营养餐’蚯蚓最爱!比例可不能错!”
她的角色可不止技术员,跑市场、拉客户、调解矛盾,样样拿手。“王妹子能耐大,带着我们配饲料,还到处找销路。分红账目贴墙上,明明白白,谁也没话说!”正在大棚里翻料的村民崔庄成笑着说。
村民张大叔的账本最有说服力:“以前那2亩荒地,一年到头就收800块。现在?通过土地入股和园区务工,一年下来多挣一万二!老伴也能在家门口上班,照顾老人孩子两不误,这日子有奔头!”
据帮扶台账显示,龙瑞养殖合作社的成立为王庄村提供了15个工作岗位,吸纳了多名妇女及村内脱贫户、监测对象就近就业,村集体年收入也因此新增12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目前,合作社经营稳定、发展良好。
“匠心”守护“绿饭碗”:红蚯蚓“吐”出“金元宝”
在蚯蚓养殖大棚的角落立着“生态监测岗”的小牌子。网格员们每周都要认真记录:“这周土壤松软多了,有机质含量又涨了点。废水检测达标,放心!”他们的坚守,让蚯蚓养殖不仅是赚钱的买卖,更成了修复土地的“生态医生”。
“以前这地硬邦邦,现在养过蚯蚓的地,土又黑又松!”附近的村民说,“蚯蚓粪肥力足,我们的庄稼长得可壮实了!这‘黑金子’,比啥化肥都强!”
原来小蚯蚓浑身都是宝!成熟的蚯蚓可以售卖,蚯蚓以牛粪为食,解决了牛粪污染环境的问题。蚯蚓粪又能转化为有机蚯蚓肥,是有机肥之王,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量。经过深加工的蚯蚓粪,每吨可以销售800至1000元。
“咱这网格虽小,能量可不小!”既是网格员又是合作社负责人的任二国望着生机勃勃的大棚,笑容里满是希望。
从“煤渣堆”到“聚宝盆”,王庄村的蝶变就在眼前。鲜红的党旗引领,坚韧的“网格蓝”奔忙,一双双“铁脚板”踏响了振兴的鼓点。田垄间,蚯蚓无声地翻动着土壤,也翻开了这个小山村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作者:韩田田 李治齐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