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于柯平:“科创中国”让中原固废变“真金”

2025年8月07日| 浏览:732次| 字体:
分享到: 

      当“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如何让固体废物从“环境负担”变为“资源金矿”?8月2日,“科创中国”固废资源化与生态建材制备及应用科技服务团在郑州举办,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实践答案——以科技为钥匙,打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赢之门,为美丽中原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庞大,而生态建材的市场需求又十分旺盛。这种“产废多”与“需求大”的现实碰撞,凸显了环境治理的紧迫性,蕴藏着产业升级的机遇。正如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所言,固废资源化“一头连着减污降碳,一头连着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选择扎根河南,正是看准了这片土地上亟待释放的绿色发展潜力。这场科技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内卷式”竞争的桎梏,构建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部分固废利用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技术同质化严重。此次由20位顶尖专家组成的服务团,带着赤泥胶凝材料、硅铝质固废利用等最新技术成果,通过设立服务站“蹲点”服务、一线破解技术难题等精准举措,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更推动产业从“低水平重复”向“高水平创新”跃迁。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探索“学会——高校——园区——企业”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中国硅酸盐学会整合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资源,与焦作百奥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精准对接,在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架起“直通车”。青年科技工作者“蹲点”服务,既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也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从嵩山脚下到黄河之畔,河南的绿色转型实践历来具有示范意义。“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的落地,为河南固废资源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当顶尖智慧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粉煤灰变成新型建材、矿渣融入绿色工程,这些变废为宝的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需求。“科创中国”在中原大地的服务实践证明,唯有将科技力量深度嵌入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的每个环节,才能让绿色发展既有“颜值”更有“价值”。这股科技力量,正在为美丽中原铺就生态底色,更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的绿色转型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经验”。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王秦生:万亿级培育钻石市场亟待唤醒|专家眼里的河南金刚石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