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科技赋能田地间,青春聚力助农耕——河南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2025年9月01日| 浏览:507次| 字体:
分享到: 

“花生科技燎原”实践团队

      盛夏七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花生科技燎原团”赴新乡市王府庄科技小院开展暑期实践,深入田间地头,以专业知识助力花生种植,用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初期,团队成员迅速融入科技小院生活,从修缮设施、整理物资等基础工作做起,在协作中凝聚团队力量。通过系统培训,队员们掌握了土壤质地分析、有机质检测等基础技能,并在实验室中学习通风橱、显微镜等仪器的规范操作,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团队聚焦花生种植中的实际问题,针对农户反映的“苗株黄弱、长势不佳”等现象,深入田间开展全方位调研。分组采集典型植株样本,详细记录播种、施肥、灌溉等管理数据,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建立“植株—土壤—管理”关联数据库。运用SPAD技术测定叶绿素含量,科学评估花生长势,为优化施肥提供依据。团队成员还与农技专家合作,参与8种试验化肥的配制与施用,严谨记录参数,保障肥效评估准确可靠。 

       实验室是田间工作的延伸。团队构建“采样—分析—应用”完整链条,对植株和土壤样本进行精细预处理,独立完成土壤含水率测定,精准解析水分对生长的影响。在铵态氮、硝态氮待测液制备过程中,队员们严谨操作,确保数据可靠,为制定科学种植方案提供核心依据。 

 
  团运动会合照 

      实践期间,团队也注重集体生活与团队建设。共同准备晚餐、举办趣味运动会,不仅缓解了科研疲劳,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回顾这段经历,队员们深感收获颇丰。专业技能得到实质提升,从仪器使用到实验操作,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从陌生到默契,体会到合作与包容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大家真切感受到农业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当农户依据SPAD数据调整施肥,看到花生苗复绿露出笑容时,科技不再是冰冷数据,而是切实改善生产的力量。队员们也意识到,当前农村在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推广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作为农科学子,肩负着将科技送进田间的重要责任。

   

  每天去花生田里调研 
       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科技燎原”精神,深耕农业科技,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技术,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绿壤智研”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在省农科院的合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揭示农业生产艰难、粮食宝贵。农业科研是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三下乡”活动中,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绿壤智研小组前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农业科研实践和科普知识传播为目标开展活动,在实验室与田野间探索农耕智慧、贡献青春力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及周边田野是农业科研实践重要阵地,融合多样实践场景,彰显“民以食为天”内涵。绿壤智研小组提前搜集农业科研基础方法、小麦品种研究等资料,梳理实验技能学习等重点项目背景信息与实践要点。实践开始前,小组对接指导老师获取资源与指导,结合成员特长分工。抵达后,团队按规划行动,深入多地实践,感受农业科研魅力。 

 
 老师讲解实验流程 

      实践开始,团队首要任务是学习科研基础技能。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老师指导下,成员学习基础实验器具操作,掌握了容量瓶、三角瓶等器皿的规范清洗方法。滴定实验时,老师手把手教学,农科院师哥师姐协助观察颜色突变节点,大家在练习中精准掌握要领。这些操作是科研严谨性首道防线,让成员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科研准则。   

      为筛选最优小麦品种,团队展开研究。成员分离三种小麦的茎、穗、叶,统计麦穗粃粒数、种粒数,测量麦穗长度并记录数据。处理土壤样本时,大家前往附近文博公园采集不同区域土壤,带回实验室进行晾晒、研磨、粉碎等处理。在实验室内,成员用万分天平称量小麦茎秆,确保样本质量一致,以精准测定钙、镁等元素含量。这些繁琐工作让成员体会到农业科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团队成员进行宣讲 
       科研之余,团队向更多人传递知识。在文博公园,他们化身农业科普宣传员,向市民尤其是小朋友讲解小麦形态与种植知识。听到孩子们背诵《悯农》,成员们很有成就感,这呼应了“科研为民”。通过讲解与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小麦生长奥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珍惜粮食、热爱农业的种子。  “实验枯燥,但数据得出和发现诞生让我们惊喜。”团队成员感慨。此次实践,他们掌握农业科研基本方法,理解科研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发展的意义。从实验室操作到田野考察,再从数据统计到科普宣传,绿壤智研小组同学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团队成员与老师合照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绿壤智研小组成员在理论与实践中成长。他们表示,将继续深耕农业科研,用青春力量助力农业发展,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力量。 
   “沃土兴农”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学习棉花管理知识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逐梦田野”团队赴新乡市杨街村玉米科技小院,开展以“科技助农”为主题的暑期实践,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杨街村是玉米规模化种植区,玉米科技小院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关键枢纽,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抵达后,首先参观玉米育种实验田和土壤检测实验室,深入了解绿色种植技术的研发成果,切身感受科技为传统农业带来的崭新变化。为精准把握农户需求,团队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系统调研。 
 
   团队成员除去田间的杂草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实地观测,详细记录玉米播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并认真采集株高、穗位等关键生长数据,为后续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奠定坚实基础。依托科技小院的平台与资源,团队设立“农技咨询角”,为农户系统解答玉米锈病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问题。他们走进田间,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演示便携式土壤检测仪的使用方法,讲解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操作。此外,团队还拓展服务内容,结合生活类科普,介绍玉米秸秆饲料加工与家禽常见病防治,帮助农户发展多元经营。 
 
   科技小院防溺水讲座合照 

      团队同样关注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防溺水讲座”,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互动问答增强儿童安全意识。同时,队员们协助科研人员完成玉米生长动态监测任务,定期记录不同试验处理的生长数据,为优化种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更加理解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农户们对先进技术的渴求和对丰收的期盼,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坚定了大家用科技服务农业、用专业助力乡村的决心。 

 
   团队成员给红薯浇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次实践不仅为杨街村带来了切实的农技支持和人文关怀,更让团队成员在真实的乡土课堂中收获了成长。大家表示,将继续以科技小院为桥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河南省乡村特色手工艺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下一篇:三门峡陕州区首席科普专家指导实施“一喷多促”技术 护航秋粮生产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