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河南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 科技支撑推动中药材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3月11日| 浏览:2026次| 字体:
分享到: 

“如果说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灵魂,那么,完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理论与实践则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基础。”2月28日,在参加中国·南阳第十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道地宛药高质量发展论坛时,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梁慧珍研究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适逢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召开,河南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转变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全国业界名家荟萃,共商道地宛药发展。在中国·南阳第十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道地宛药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加工、仲景经典名方质量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梁慧珍在《道地宛药新品种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认知度高。在国家、地方政策推动下,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1亿亩。


据介绍,南阳市形成了以“八大宛药”(艾草、金银花、山茱萸、辛夷、夏枯草、丹参、栀子、桐桔梗)为特色的道地药材,现有中药材种植基地22个,中药材种植产值50多亿元,中医药企业39家,中药产品年销售规模200亿元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是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梁慧珍指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药材产业发展要由重规模求速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重质量求效益的新模式,中药材产业种植道地、产地溯源系统构建、优质优价等体系构建势在必行;中药材种植由规范化向生态化转变,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构建完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推动药食同源等中医药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推动中医药产业与红色教育、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多年来,在梁慧珍带领下,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致力于河南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育种与栽培、种子种苗繁育、药效主成分研究、质量评价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工作。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和栽培岗位科学家团队、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团队、农业部特种油料作物品质改良创新团队、河南省药用植物遗传改良创新型科技团队,依托河南省药用植物遗传改良及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珍稀中药材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成了中药材品质检测中心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在红花、菊花、金银花、黄精、山药、地黄、艾草和蒲公英等河南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鉴定与创制、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种子种苗繁育、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质量评价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在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道地宛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支持下,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与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梁慧珍带领项目团队,围绕金银花、山茱萸、艾、辛夷等道地宛药关键技术问题,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中药材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种苗繁育、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着力破解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形成了‘科研成果引领+企业牵动转化+特色产业升级’的典型模式和示范样板,提高了宛药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梁慧珍表示。

除了品种选育,项目组在宛药种植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创新,集成和推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技术22项,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1月,河南省政府对2019—2021年度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进行表彰,由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伏牛山道地宛药生态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得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农牧渔业丰收奖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级别最高的奖项之一,主要用于奖励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每三年评选一次。

科技支撑中药材产业“豫来豫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强调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的言犹在耳,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态势。近年来,南阳市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大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奋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两地一都”,努力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在参加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期间,梁慧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所长魏建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苗明三,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曹海禄,中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高松等专家学者,共商赓续仲景之光、弘扬国医精神、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之路,让中医药更好走向全国、惠及全球、造福人类。

据日前召开的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消息,到2025年,我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将达600万亩,种植和初加工产业产值达600亿元。产业规模增长那么多,我们靠什么?梁慧珍指出,靠科技支撑。种子是“芯片”,对于中药材来说也是如此。我省将加快构建良种繁育体系,用足用好3050余种中药资源,推动中药材品种迭代升级。同时加大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中药材种植由规范化向生态化转变,践行“药材好、药才好”中医药理念,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豫来豫好”,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郭俊娟)

上一篇:“90后”女村支书董莉莎带领村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一篇:河南省如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