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铆足劲头 干出美好生活

2025年3月17日| 浏览:918次| 字体:
分享到: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3月16日,在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含苞待放的油菜花田里,种植大户郭永存向记者述说着这块盐碱地如何变良田时,风轻云淡地说这才是“赵垛楼的干劲”。   

      郭永存个头不高、面色黝黑、话语爽朗、穿着朴素,年届六旬,结实健硕。老郭自幼喜欢与土地打交道,15岁时曾到新疆开荒种地,尔后辗转多地,包地种粮,半辈子都在种地,是兰考闻名的种植大户。   

      两年前,老郭承包了赵垛楼的1200多亩地,搞起高标准农田。“这是块沙土地,一下雨就淹,老百姓自己种,多年产量不高,甚至要撂荒。”站在老郭身旁的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说,两年来,老郭凭借一身干劲,在这块盐碱最重的洼地上下硬功夫,进行土地平整、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建设,种植小麦、花生、油菜花等作物,进行套种和改良,实现了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去年,还尝试套种了豌豆、毛豆和玉米,以及荠菜的种植,实现了三茬作物,硬是让亩产值从不足2000元飙升至6000元左右,让村民在家门口有租收、有活干、有薪水。           从油菜花田西行300余米,村集体的101座日光大棚排列整齐,承包人梁萍正带领一众妇女在除草垄沟,种红薯苗。

   

      “从县粮油公司退休后,我回村承包了这百余座大棚。不全为了挣钱,平日里和村里的老姐妹一起劳作,也图个热闹。”包裹严实的梁萍边打除草剂边说,她是赵垛楼村的媳妇,在大棚里种植各种蔬菜,以及红薯育苗;不愁销路,让村里七八十名年过六十的妇女有了些许零花钱挣,去年一年发放了工资70余万元。   

       在摸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上,赵垛楼村的“共富工坊”也搞得有声有色。几年前,村里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地和庭院空地种植菊花和玫瑰花,改善村里绿化环境的同时,在“共富工坊”加工成花茶,包装后销售。   

       去年,在外经商多年的赵垛楼村村民魏建伟回乡创业,建起标准化生产车间,升级“共富工坊”,创办兰考县花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品牌, 申请专利;规模化生产菊花茶、玫瑰花茶以及玫瑰花露,解决就业,开了直播。目前,已销售出两万多单,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运营。   

      “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两万二左右,村集体经济年产值60多万元。”王松说有了钱,首先要改造居住环境。早在2023年,村里就聘请鲍国志设计团队整体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去年,村里实现了一线、八个点道路白变黑改造,对村里14条胡同进行了提升。接下来,村庄将开始三期改造工作,对村庄持续延伸打造,力争将赵垛楼建成集“党建示范、干劲文化体验、红色研学、乡村产学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示范村。   

       “‘赵垛楼的干劲’是当年焦书记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也是我们赵垛楼村的‘传家宝’”。 王松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说一个字——“干”;多年来,我们全村上下就是凭着这股干劲,使赵垛楼变得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作者: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长来

编辑:杜 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科技赋能绿色农业 ——河南神润生物科技公司土壤健康解决方案闪耀行业展会

下一篇:禹州:追青逐绿,共绘绿城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