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详情

变化多多“新”意满满看科技创新如何引领河南蝶变

2024年8月26日| 浏览:3921次| 字体:
分享到: 

  不久前,一张图片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里,郑州北龙湖碧绿如翠,中原科技城科技创新园正紧张施工,一片现代化楼群已然拔地而起。

  “没想到那边悄然盖起了一大片楼群,变化太大了,一看就是要弄大事。”一位网友照片下留言。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郑州航空港区。17个月的时间,比亚迪郑州超级工厂悄然“长”成。

  ……

  中原大地,还有更多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近年来,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持续加强前瞻谋划、系统谋篇、战略谋势,河南发展实现了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也带来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之变、视野格局之变、能力作风之变,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鲜明标识。

  悄然的变化

  新产业新产品增势强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近年来,河南经济“新”意满满,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转型升级稳中向好。

  新旧动能在转换——

  上半年,全省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6.3%,化工、冶金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8%、5.3%。

  全省28条重点产业链中,先进超硬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光电等20条产业链上半年景气指数均在100以上。

  谋篇布局的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产业,到2025年全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经济结构在升级——

  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84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高新技术领域技术交易占“半壁江山”,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航线持续增加,郑州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上半年河南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975列,同比增长58.3%。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全省共建统一数据交易平台的新模式。上半年新入库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1317个,完成投资866亿元。

  质量效益在提升——

  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4家,“企业雁阵”在加速形成、壮大。

  通过新一轮技术改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车间)相继涌现;上半年全省节能环保、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增加值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绿色转型持续深化。

  动能、结构之变正在带来质量之变。依靠“质的有效提升”,河南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更加强劲,“量的合理增长”也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科技的力量

  坚定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气魄,以创新发展为抓手,打出一套“创新谋变”组合拳,以“日拱一卒”的决心恒心,于无声处开新局、谋新篇,不求立竿见影的“显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

  “第一战略”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

  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省科学院研发实体达42家;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与中原医学科学城深度融合,组建首席科学家团队102个;“中原农谷”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重组入列7家、新建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6家,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

  壮大高层次创新队伍。引进院士、领军人才超200名,吸引约万名海内外博士入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

  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郑州美术学院、河南体育学院相继揭牌,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组建。

  随着高效能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科技为重点产业链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项目为王”不断增强发展聚合力——

  3年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已连续13期滚动推进,18653个项目接续发力,带来13.87万亿元的总投资。前12期“三个一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项目总量的“半壁江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总投资额的15.4%。

  项目建设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坚实支撑。

  “7+28+N”重塑产业竞争力——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28+N”的总体谋划全面对标制造强国战略,充分考虑河南产业基础,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作出系统性重塑。

  新型工业化吹响“冲锋号”。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构建。河南制造加快迈入全球中高端、关键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的收获

  如果把创新比作发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引擎必不可少的火种。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许多领域已悄然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创新机制更加灵活——

  大力“加油”,实施省级科研项目倍增计划,扩大院士基金规模,简化预算编制,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让科研改革红利效果显著。

  全力“鼓劲”,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应用、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创新体系,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推动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倾力“松绑”,推行“PI”制,让科学家拥有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等,赋予科研人员创新成果90%所有权。

  除了机制的优化,去年,河南新晋两院院士6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取得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这是两年多来我省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3年多来我省推动科技创新、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鲜明体现。

  开放高地建设实现制度化——

  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贯通水陆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已成为河南亮丽的名片。

  首创“1210”跨境保税进口模式,设立RCEP企业服务中心、搭建RCEP货物贸易大数据服务专区,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市场逻辑、法治思维、契约精神、效率观念等日益深入人心,现代化意识在这片古老的内陆腹地觉醒,融入河南人的内心深处。

  产业机制设计更科学化——

  瞄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系列战略性设计实现了对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起底”“大规划”。

  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以“三化三制”改革让开发区充满活力;实施“链长制”“三三制”、组建产业联盟、出台“一方案四图谱六清单”……体制机制“改”得好,创新主体才能“长”得好。

  深化国企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新型城镇化改革,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深化民生领域改革,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持续发力……近年来,河南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十大战略”中的牵引和保障作用,在各方面下功夫,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助推河南形象气质发生新变化。

  形象的焕新

  曾有媒体征集过一个问题的答案:能否用一个关键词形容当今河南的形象标识?

  科创、枢纽、空中丝路、中国厨房、河南制造……大家很快陷入一种“幸福的烦恼”:值得说道的地方那么多,到底该选哪一个?

  其实河南不止一面:

  说河南厚重,但河南又很“新”,表情包、文创产品让几千年的甲骨文引领了一波“最潮中国范儿”;

  说是乡土中原,但河南其实早就城镇化率过半,实现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转变;

  说是“中国粮仓”,但超万亿元级的现代食品工业规模已让河南成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说是内陆腹地,但河南4条“丝绸之路”已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河南的时代标识在迭代、形象气质在蝶变、精神面貌在鼎新。

  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投产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阿兹夫定;多氟多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发电子级氢氟酸;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延铜箔“飞”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新能源汽车、盾构机、智能手机、金刚石成为河南新“特产”……“河南制造”频频出圈,创新成为现代化河南的新标识。

  6月28日,全省科技大会上,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宋克兴、李红霞、雷振生、范国强、赵延军等在主席台就座。

  对科学家的尊重就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是河南矢志创新发展的新姿态,也是河南形象气质之变的新注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7月1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十大战略”中的牵引和保障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持续在全面改革上做文章、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以改革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河南定能持续刷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奋进形象。

  作者:薛世君 栾   姗  孙   静  宋   

  编辑:王   珊

  审核:贾慧娟

上一篇:中原农谷立法通过,河南在布局什么

下一篇: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道”
——河南积极推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纪实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