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室里室外”天地宽 ——访省农科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

2024年7月26日| 浏览:4702次| 字体:
分享到: 

一个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实验室、一支研究方向集中的科研团队、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与荣誉……回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实验室成员聚焦动物疫病诊断、防控及食品安全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以技术应用研究辐射一个行业,用初心和智慧照耀一片天地的奋斗历程。作为农业农村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河南省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核心成员之一,目前,实验室凝聚了一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以张改平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集中的科研队伍。

近日,记者专访了实验室科研团队的3位研究员,揭秘他们在实验室之外的兴趣爱好。

省农科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合照。(资料图片)

郭军庆:散步是项被低估的运动

做出首张快速检测试纸的研究员郭军庆,是张改平的得意弟子,主要从事动物IgG-Fc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疫病快速诊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郭军庆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青年基金等项目,并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繁忙的工作之外,郭军庆的爱好颇多。其中,象棋是他一直坚持的活动。他说,象棋不仅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决策效率,还能在对弈中培养耐心与毅力,这些特质与科研工作所需的工作态度不谋而合。“我最近几年比较钟爱散步。”郭军庆说,每天结束工作之后走上几圈,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创造力。散步没有场地、设备等要求,户外散步还可以接触到生活中的美景,会对心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更有利于思考问题。

乔松林:科研工作需要动静结合

2020年,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了张改平、乔松林研究团队的论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Utilizes Viral Apoptotic Mimicry as an Alternative Pathway To Infect Host Cells”,并将其评为当期亮点文章。

这是一项关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成果。团队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入侵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受体结构信息空白,还获得了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中一项核心技术的研究方法,就是在与球友沟通球技时,突然受启发领悟的。”乔松林说。他在闲暇时喜爱打乒乓球,打球总会让他感到身心愉悦。打乒乓球不仅丰富了乔松林的业余生活,也锻炼了他的身体,更有利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

乔松林(左)和郭军庆(右)打乒乓球。

在乔松林看来,体育精神与科研精神是相通的。在搞科研工作时养成的思考习惯,让他学会了琢磨怎样发球更合理,或发球的变化、发球与进攻之间的衔接战术等。“所有的成绩都需要付出努力。”乔松林说,他将开展科研的态度和方法用于乒乓球运动,并将对乒乓球运动的坚持和热爱用于科学研究,将两者融会贯通,努力攀登着科学的高峰。

乔松林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选一项热爱的体育运动,并长期坚持下去,把兴趣爱好和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他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韧性和耐心,也有助于开展科研工作。

俊:“超级替补”最渴望赢得胜利

实验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罗俊酷爱足球,但在足球运动方面,他其实是“半路出家”。

2011年,35岁的罗俊一时兴起加入了省农科院足球俱乐部,自此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一片草坪。

在罗俊看来,科研和足球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说,如果脚下技术不好,就控不住足球,而科研动手能力差就会对实验进度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比赛中处于“越位”,即便球员跑得再快也是“白搭”,科研中如果不尊重科学规律,再多的辛勤付出也会付诸东流;足球比赛强调团队配合,而科研攻关同样需要团队精神来强力支撑。

5月12日举行的“三农科技杯”足球邀请赛上,罗俊作为替补出任前锋。采访中,罗俊戏称自己是“超级替补”,还说这和科研攻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冷板凳”,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也要有临门发起制胜一击的技术。

 

省农科院“三农科技杯”足球邀请赛,罗俊(前右一)和队友合影留念。

而在实验室中,罗俊绝非“替补”。他先后荣获神农青年英才、中原领军人才、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称号,主持承担NSFC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8项,获中华农业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

星光汇聚,照亮前行征程。“十三五”以来,作为我省生物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实验室先后荣获河南省动物免疫学创新型科技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发表研究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106人。

 

作者:丰  

编辑:王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104岁的他,活成了科技界的精神符号——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教授张效房

下一篇:李德仁:愿90岁时“东方慧眼”星座建成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