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为展现河南省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普、科研及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中的卓越贡献,弘扬新时代女性力量,河南省科协特推出“巾帼智汇‘她’故事”系列报道,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传递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榜样力量,激励公众投身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
人物名片 宋晓娜,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卓越青年创新研究群体(团队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
“不确定性”成科研密钥
对于选择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优化研究方向的初衷,宋晓娜有独特的回答。“我选择这个方向,源于对‘不确定性’的着迷。”
她说:“复杂系统的动态变化和智能控制的潜力,让我觉得它既是基础理论的挑战,又是贴近实际应用的突破口。”这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贯穿了她的科研生涯。 谈及科研体会,宋晓娜感慨良多。“创新往往诞生在坚持和合作的交汇点。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突破都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在宋晓娜看来,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团队协作和学科交叉才是关键。
水能穿石,亦能绕障
2020年冬,洛阳的一间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特殊乐章。
病床上的宋晓娜左手扎着输液针,右手操控着平板电脑上的智能模型——这是她脑中风住院的第三周,却仍通过视频会议听取汇报,指导学生优化人工智能算法。当输液不方便时,她会一次又一次地通过电话进行指导。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学生。 这位以“水”自喻的女科学家,正用行动诠释着对复杂系统研究的痴迷:“水能穿石,亦能绕障——智能控制的核心,就是在混沌中寻找最优解决路径。” 作为科研工作者,宋晓娜深耕智能控制领域十余年,面对科研瓶颈时的不妥协,展现了独特的韧性;作为女性,她擅长灵活调整角色,在团队中既当“掌舵者”,也愿成为年轻人的“同行者”。
课堂上的“动态平衡”
2015年某天的课堂上,怀孕八个月的宋晓娜挺着孕肚,站在讲台上推导着控制方程。因过于投入,突然一个趔趄,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齐声提醒:“老师,小心!”她扶住讲台笑道:“看,这就是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那一刻,宋晓娜也深深地被学生们的善良和懂事所感动。“我觉得当老师很幸福。遇到这么多善良懂事的学生,我获得了无尽的感动和温暖。” 宋晓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潜心教学和科研,是学生心中传道授业的严师、成长路上的好友,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娜姐”。 10年间,宋晓娜带出23名硕士生,其中7人考入顶尖高校攻读博士;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科创团队斩获50余项国家级奖项。 作为中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宋晓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等多个荣誉;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SCI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
女科学家的“第三种叙事”
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宋晓娜在平衡家庭与事业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她认为,“平衡”本身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命题。传统的平衡常被误解为“同时做到满分”,但这既不现实也不公平。真正的平衡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意识的资源分配,允许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有所侧重。
宋晓娜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是:主动掌握选择权,根据自身价值观明确优先级;直面职场偏见,用专业能力打破质疑;重构成功标准,接受“不完美”才能释放真正的创造力。 宋晓娜还谈到了她对未来的期许。“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破壁者’,打破性别与学科的隐性壁垒。”她说,“我要让更多年轻女性看到,科技不仅是逻辑的堆砌,而且是通向多元价值的路径。我们无需在‘家庭’与‘事业’中二选一,而应创造属于自己的第三种叙事。”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尊古创新,让中医药走向大众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