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医科普系列之十一|妇女节:产后盆底“松弛危机”,你真的了解吗?女性健康指导1
“豫医科普”,是由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联合河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共同打造的权威科普品牌栏目,科普作品作者均为公立医院一线权威中青年专家,同时担任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的委员。
“真的是没想到啊,产后的日子这么难熬。唉,我产后没多久就发现,只要稍微用点力,像咳嗽、大笑,甚至快速走几步路,都会有尿液不受控制地渗出来。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身体还没恢复好呢,想着过段时间自己就能好,就没当回事。”李女士一脸愁容地向闺蜜倾诉
“那现在怎么样了?好点了吗?”闺蜜问到。李女士苦笑着摇头:“哪里好得了呀,不但没改善,现在情况还越来越严重了。以前还能出门散散步,现在倒好,稍微走快一点就不行,漏尿太尴尬了,连门都不敢出了,我都快烦死了。身边好多朋友都跟我提盆底康复,说要是不做的话,等以后年纪大了,这问题会更严重呢。我现在特别担心,就怕这漏尿的症状一直影响我的生活。”
紧接着皱着眉,急切地说:“我现在就想好好了解下盆底康复。具体都有哪些康复方法呀?是去医院做康复治疗效果好,还是我自己在家做些训练就行呢?”
像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对于刚经历生产的女性来说,身体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盆底健康是常常被忽视但又极为重要的一环。了解产后盆底健康知识,对于女性恢复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盆底肌的作用
盆底肌就像一张“吊网”,承托着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维持它们的正常位置和功能。它不仅能控制排尿、排便,还对性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在孕期随着胎儿的生长,盆底肌持续承受压力,逐渐变得松弛;而分娩过程,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会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二、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
1.尿失禁:这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大笑、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压突然增加,尿液就可能不受控制地流出,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尴尬。
2.性功能障碍:盆底肌损伤可能影响性生活的质量,出现性交疼痛、性欲减退等问题,给夫妻关系带来困扰。
3.盆腔器官脱垂:盆底肌松弛严重时,子宫、膀胱、直肠等器官可能会向下移位,导致脱垂。患者会感到下体有坠胀感,甚至能摸到脱出的组织。
4.排便异常:盆底肌功能异常还可能导致便秘或大便失禁,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三、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
通过康复训练,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弹性,能够减轻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良好的盆底功能对于女性产后身体的整体恢复和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产后盆底康复的方法
1.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自我训练方法。产妇可以在产后尽早开始,收缩肛门和阴道,用力收缩盆底肌肉3秒以上后放松,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2.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的电活动,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声音信号,帮助产妇正确感知和训练盆底肌。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训练的准确性和效果。
3.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盆底肌,引起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电刺激治疗可以促进盆底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重度盆腔器官脱垂,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五、产后盆底康复的注意事项
1.时间选择:产后42天至6个月内是进行盆底康复的最佳时机。此时,产妇的身体基本恢复,恶露也已排净,可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
2.循序渐进:无论是自我训练还是接受治疗,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或不适,应暂停训练,并及时咨询医生。
3.坚持治疗:盆底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产妇坚持进行训练和治疗。一般来说,需要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生活方式调整:产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盆底康复也非常重要。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站立或蹲坐,控制体重,预防便秘,都有助于减轻盆底肌的负担。
产后妈妈们,生育是一场伟大的旅程,但别忘了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也要好好关爱自己的身体,重视盆底健康,别让这些潜在问题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作者: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李广明 张小荣
编辑:杜勇
审核:河南省科协第十届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陈小兵
上一篇:豫医科普系列之十|解锁科学减脂密码,开启健康生活新篇
下一篇:豫医科普系列之十二|“倒春寒”:肿瘤患者如何坐稳气温“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