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医科普系列之十|解锁科学减脂密码,开启健康生活新篇
“豫医科普”,是由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联合河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共同打造的权威科普品牌栏目,科普作品作者均为公立医院一线权威中青年专家,同时担任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的委员。
2025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是“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这一主题强调,肥胖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个人努力,更需从社会系统层面,如食品、医疗、城市规划等领域协同应对。如今,肥胖已然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全球肥胖人口超10亿,且未来十年可能翻倍。而在我国,肥胖形势同样严峻,超半数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肥胖或超重。肥胖引发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健康,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一、打破认知局限,重塑肥胖认知
很多人判断肥胖只看体重或外观,但其实肥胖有科学的判定标准。最常用的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一个人体重70千克,身高1.75米,他的BMI就是70÷(1.75×1.75)≈22.86,属于正常范围(18.5 - 23.9)。如果BMI达到28及以上,就属于肥胖了。
除了BMI,还有其他指标。比如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判断肥胖时,最好参考至少两种体型测量指标,或者直接测体脂,像骨密度扫描或DEXA法检测(人体成分分析)。对于BMI非常高(如>40 kg/m²)的人,基本可以认定体内脂肪过多。
最近,《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新分类。临床肥胖症是指因体脂过多导致器官功能减退,出现症状或体征,或者日常活动能力显著下降的肥胖状态,是一种慢性疾病,比如肥胖引发的心力衰竭、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肥胖前期则是器官功能正常但肥胖的状态,虽然目前没病,但未来变成临床肥胖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很高。这说明,我们对肥胖的认识不能只看数值,更要关注它对身体器官功能的实际影响。
二、深度剖析,探寻肥胖根源
(一)饮食“陷阱”
如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充斥生活,炸鸡、奶茶、蛋糕等,美味却热量爆表。很多人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晚餐过量或常吃夜宵,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过度饮酒不仅增加热量摄入,还干扰肝脏代谢,促使脂肪在体内囤积。
(二)运动匮乏
现代生活便捷,出行依赖交通工具,工作长时间久坐,日常运动量严重不足。能量消耗减少,热量摄入却未降低,脂肪自然越积越多。过去步行、做家务都能消耗能量,如今被电子产品“束缚”,运动量骤减。缺乏运动还使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身体消耗热量能力变差,更易发胖。
(三)遗传因素
父母肥胖,子女肥胖几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占40% - 70%,某些基因影响身体代谢和脂肪储存。不过,即便有肥胖基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仍能有效控制体重。
(四)其他诱因
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都可能引发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影响激素分泌,导致食欲大增;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使体重上升。一些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类固醇类药物等,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三、正视肥胖危害,敲响健康警钟
(一)代谢紊乱
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重要诱因。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干扰胰岛素正常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同时,肥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是正常人的5 - 10倍,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显著提高。
(二)心血管负担加重
肥胖加重心脏负担,致使心脏肥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过多脂肪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肥胖者患心脏病风险比正常人高2 - 3倍,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
(三)呼吸系统受阻
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易压迫气道,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乏力。长期如此影响心脏和大脑功能,导致夜间缺氧,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发生风险,还降低睡眠质量,影响工作和生活。
(四)关节磨损加剧
体重超标给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带来更大压力,易引发关节炎、关节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肥胖者患骨关节炎风险是正常人的3 - 4倍,随年龄增长,关节问题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五)心理健康受损
肥胖者在生活中可能遭受歧视和偏见,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这些心理问题又可能引发暴饮暴食,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肥胖程度。
四、科学减脂攻略,踏上健康之旅
(一)饮食革新
1. 精准控能:依据个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算出每天所需热量,合理分配到三餐。一般成年女性每天摄入1200 - 1500千卡,成年男性1500 - 1800千卡。精确控制总热量是减肥的关键,只有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热量,才能实现减重目标。
2. 均衡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摄入,减少精制谷物、高糖饮料、油炸食品食用。确保每餐包含谷类或薯类、蔬菜类、奶类,每天食物种类达12种以上,每周达25种以上。
3. 碳水优化: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粗粮比例。精制碳水消化吸收快,易使血糖波动,多余血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而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稳定血糖,增加饱腹感。
4.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不吃夜宵。每餐七八分饱即可,给肠胃足够消化时间。
5. 进餐顺序调整:尝试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这种进餐顺序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摄入量,有助于控制热量摄入和血糖波动。
(二)多元运动
1. 有氧活力: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分配到5天,每天30分钟左右。有氧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燃烧。
2. 力量塑造:结合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让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每周可进行2 - 3次力量训练,每次20 - 30分钟。
3. 趣味融合: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更易坚持。也可将不同运动方式结合,避免单一运动的枯燥。还能参加瑜伽、有氧舞蹈等运动课程,增添运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性。
(三)生活习惯重塑
1. 优质睡眠:每天保证7 - 8小时高质量睡眠,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和激素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和消耗。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食欲增加,尤其渴望高热量食物,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消耗热量能力下降。
2. 压力释放:学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合理方式缓解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引发肥胖。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肥胖和其他疾病风险。戒烟可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限酒能避免酒精带来的额外热量摄入。
(四)专业助力
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或存在肥胖相关疾病,可咨询医生、营养师或健身教练,寻求更专业帮助。他们会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减肥方案 ,必要时可能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这些都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肥胖是挑战,更是改变的契机。让我们以2025世界肥胖日为起点,从自身做起,推动社会变革,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向肥胖宣战,拥抱健康人生。
作者: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 丁丽敏
编辑:杜 勇
审核:河南省科协第十届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陈小兵
上一篇:豫医科普系列之九|“倒春寒”对儿童身体机能如何影响?
下一篇:豫医科普系列之十一|妇女节:产后盆底“松弛危机”,你真的了解吗?女性健康指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