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时评 > 详情

让人才与事业实现双向奔赴

2024年6月11日| 浏览:1597次| 字体:
分享到: 

  “清华毕业生去哪儿了?”近日,清华就业工作会召开,清华大学2023届档案在校本科毕业生3200多人,档案在校研究生毕业生5200多人,本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8.0%。根据清华校友总会“清华人”小程序注册信息,近20年出国留学的校友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归国工作,在各行各业发挥中坚力量。

  清华大学不但公布了出国比例,还公布了本科生境内深造比例为65.2%。这就说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还是在国内高校读的研究生。此详细消息一出,让所谓“八成清华毕业生出国”彻底沦为谣言。

  网络上一些人别有用心,认为出国即是人才培养的巨大浪费,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要在专业上取得更多造诣,继续深造不可避免。在对外交流如此密切的今天,选择在国内高校或者国外高校读研,完全是个人根据家庭及成绩作出的选择。毕竟出国留学,绝大多数是自费。人才的交流与培养,同样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蓬勃产出。相反,一味强调人才闭环培养,反而阻碍最新科技成果的产生与应用,并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人才的回流也是热门话题。科研女神颜宁归国后,被聘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对近20年留学校友就业状况追踪也证实,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归国工作。

  人们之所以关注清华毕业生的去向,部分源自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关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优质教育资源都注定是稀缺的,好大学数量有限,高等院校科研实力的提升也并非朝夕之功。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设立创新平台,让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充分施展本领,为他们的干事创业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注重区域平衡,引导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双一流”高校在中西部地区布局研究院,与当地院校加强合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英雄不问出处,尊重人才的前提是信任与爱护,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爱护人才,也须及时正名,澄清谬误,让他们轻装上阵,大展身手。


      作者:丁新科

      编辑:贾慧娟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拓宽科普人才职称评审通道

下一篇:别让AI客服隔断服务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