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详情

杨石先:他的学生有15位成为院士,“年轻人要敢于超越老一辈科学家”

2024年7月04日| 浏览:4574次| 字体:
分享到: 
  杨石先,1897年1月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5年2月19日逝世,享年88岁。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石先。
  1953年,一位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人来到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看到连煤气灯和玻璃试管都没有的实验室后,见惯条件优越、设备先进的美国实验室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既没有仪器,也没有试剂,怎么搞科研呀?”

  “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坚持,一样可以做出成果。”年轻人的导师坚定地说。

  这位导师就是杨石先,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

  这位年轻人是李正名,他在多年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跟导师杨石先在实验室的这段对话,他始终铭记于心。

   “我要把我的知识奉献给我的祖国”

  杨石先青年时代三渡重洋,到国外进修,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因成绩出色,屡次获得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聘任邀请。
  杨石先查看实验结果。
  面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杨石先始终不改初心。他说:“我们国家更需要人,我要把我的知识奉献给我的祖国。”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

   填补我国农药领域的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将自己从事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方向转到农药化学领域,并在1956年召开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上,代表南开大学接受了农药研制的任务。

  回校后,由杨石先带头,以陈茹玉、陈天池等年轻教师为骨干,以研究生和青年助教为辅助的队伍,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了对有机农药的科研攻关。1958年,这个科研小组合成出对人畜危害不大,但对害虫有很好防治效果的“敌百虫”“马拉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填补了我国农药领域的一项空白。
  杨石先(前排右一)向毛主席(前排左一)汇报农药研究和生产情况。
  1962年,杨石先在中国高等院校建立起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元素所),并担任所长。此后,杨石先带领下,元素所相继组织开展了有机磷、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研究中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该所先后研制出久效磷、螟岭畏、灭锈一号和除草剂一号等农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974年,杨石先(右一)在实验室听取陈茹玉汇报。
  白叶枯病是影响我国水稻种植最大的危害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水稻每年因此病减产10%左右,个别地区减产高达四五成。至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只有日本的一家工厂可以生产防治白叶枯病的农药,而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

  1971年,元素所接受了国家交给的研制白叶枯病防治药剂的任务。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用两年半的时间,分析了30多条不同的合成路线,摸索了14条合成路线,终于在1974年成功研制出农药叶枯净。

  在杨石先的引领和影响下,一代代南开化学人在农药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为实现杨石先提出的“走中国自己的农药发展道路,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创制我国所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新农药”目标而不懈努力。

   年轻人要敢于超越老一辈科学家

  杨石先培育了几代优秀科技人才,他的学生中有15位后来成为院士。他始终鼓励年轻人要敢于超越老一辈科学家,一再强调要发扬“人梯”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兴旺发达,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杨石先给学生上理论课。
  20世纪60年代,在杨石先主持下,南开大学明确制订了基础课质量标准,并规定各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都要走上讲台讲授基础课。年过花甲的杨石先更是带头执行。他反复对学生强调:只有把基础课学好,才能为将来攀登科学尖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们还要提高实验、运算、画图的能力,并扎扎实实地掌握一到两门外语。

  杨石先每堂课后都会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并在下次上课时先抽出5分钟进行小测验。他把题目念两遍后,便掏出怀表开始计时,此时,教室里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和怀表的“滴答”声。所以,每当上化学课,学生们最“怕”两件事:一怕杨石先搞小测验,二怕杨石先掏怀表。但久而久之,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训练对于帮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杨石先在实验室。
  杨石先一生用崇高理想激励人、用扎实学识教育人、用仁爱之心滋润人,是当之无愧的“学者楷模,人之师表”。

作者: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
编辑:王   晴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解码种子“芯” 育好“金种子”——专访河南大学创制育种抗逆材料的“国字号”实验室团队

下一篇:向新向强,让金刚石闪耀河南“光芒”——专访河南省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